2.1.3 低捻織物的前處理
此類織物的前處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盡量的清洗織物表面可能影響染色質量的雜質。雜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聚酯纖維加工方面:聚酯纖維在原料加工過程中為了提高加工速度而加入的各種油劑。無論是POY長絲和FDY長絲的抽絲,還是DTY絲的加彈過程中,都會加入油劑。改性滌綸原料的加工過程也是類似的。二是織造方面:為了提高織造速度,紡織廠會在織造過程中通過提高經紗的強度來增加緯紗的打緯速度。提高經紗強度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對經紗上漿來完成的。其次,為了減少毛絲,降低斷經斷緯率,有時候紡織廠在織造過程中還會加入一些油劑,以提高布面質量。再次,捻絲或其他織造前道工序中造成的各種沾污。三是坯布儲運方面:在坯布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程度不同的沾污。這些污跡主要是油跡和泥跡。
一般情況下,用純堿和精練劑,在75℃保溫25分鐘以后就可以去除上述雜質。但是,捻絲過程中帶入滌絲中的油跡和污跡很難通過上述工藝條件的前處理去除。前處理出水不凈,是造成染色疵點最主要的原因。色偏、色花、色跡、頁差、色點等疵點,都與前處理出水不凈有關。前處理的出水階段,有的操作工用缸口噴淋出來的水噴手,通過經恰前處理液噴淋后手掌皮膚是否滑爽來判斷前處理以后染缸內的水是否有殘留的堿份。然而,一般情況下,當前處理液的pH值接近中性的時候,織物表面的pH值還往往是堿性。當染色結束以后布面殘留有堿份,若染色配方中分散紅3B的比例比較高,那么經高溫定型后織物表面分有可能出現大量的無規則的藍斑,而且無法回修,只能改色[1]。
來源: 印染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