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隨著合成纖維在世界纖維總量的比例逐漸上升,以滌綸為代表的化學合成纖維織物的染整加工越來越為業內人士所重視。在染整加工過程中,實現工藝目的的主要載體是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操作工。按照織物的染整工藝要求,操作工通過染整設備加工,實現了加工目的。由于操作不當,或者操作工對染整工藝要求認識不深,經常會在加工過程中出現一些染整疵病。雖然也有一些此病是工藝制定不合理造成的,但是大部分的常規聚酯織物的染整加工過程中出現的疵點,都是由于操作不當引起的。所以,嚴格工藝紀律,提高操作工對于嚴格執行工藝的認識,不斷加強操作工對于執行工藝過程中的操作管理,明確和理解滌綸機織物在染整加工過程中的操作重點,具有現實意義。雖然用高溫高壓法對滌綸針織物與機織物的染整工藝在制定過程中有一定差異,特別是在拉幅定型的設備上區別最大,但是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本文以滌綸機織物染整加工工藝為主要的討論內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機織物工藝分類與討論
1.1 工藝分類
隨著新材料的不斷涌現以及人們對紡織品服用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滌綸機織物的染整加工工藝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 低捻織物工藝流程:
備布(搭缸)→前處理→出水→染色→出水→對樣→后處理→定型(后整理)→檢驗包裝
② 強捻織物工藝流程:
備布→預縮(解捻)→預定型→堿減量→出水→中和→染色→出水→對樣→后處理→定型(后整理)→檢驗包裝
③ 彈力織物工藝流程:
備布→低溫平幅精練→預縮(前處理)→預定型→染色→出水→對樣→后處理→定型(后整理)→檢驗包裝
1.2 工藝討論
1.2.1 堿減量
雖然不同的聚酯原料需要不同的加工工藝與之相配套,然而就工藝本身來說,主要有上述三種類型。由于構成織物原料的捻度不同,強捻織物和低捻織物的加工工藝有很大區別。為了改善織物的手感,通常會用“堿減量”的方法對強捻織物進行減量處理。從上面的工藝①和②不難看出強捻織物和低捻織物加工工藝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此。工藝②中的預縮(解捻)和預定型都是為了減量做準備。
可以通過增加經緯密度來提高織物單位面積的重量,以此提高滌綸織物的懸垂性。也可以通過增加經紗和緯紗的捻度來增加織物的剛性。然而,為了體現織物的飄逸性并產生“糯”性手感,又不得不通過堿減量的方式使紗線“剝皮”,以此來降低紗線強度和剛性,增加紗線之間相互滑動的空間。經過堿減量以后存留下來的強度和剛性可以體現滌綸織物“柔中帶剛”的特點。增加了滑動空間的紗線由于強度和剛性的下降,使滌綸織物成品整體上呈現出一定的懸垂性、飄逸性和回彈性。追求這樣的手感,就是滌綸織物堿減量的目的。
工藝②中織物的預縮(解捻)是120℃左右在染缸中以繩狀進行的。讓聚酯纖維內部取向度比較高的區域在高溫濕狀態下充分的解取向,取向度比較低的區域充分的取向,這就是預縮的目的。以此來提高整個織物取向度的均衡性,為后面均勻的堿減量奠定基礎。如果構成織物本身的聚酯纖維內部,其取向度不夠均勻,很有可能造成堿減量過程中滌綸纖維在高溫液堿中水解的不均勻,從而產生局部區域強力急劇下降,最后造成成品手感不均勻和成品局部強力損傷過重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不能容許的。
工藝②中的預定型是在預縮以后進行的。在190℃左右的干熱條件下,以略低于成品門幅的工藝參數,使得聚酯纖維內部的取向度進一步的均衡,是預定型的主要目的。進一步保持預縮的成果,進一步的穩定預縮后的門幅,是預定的次要目標。降低取向度偏高區域的取向度,提高取向度偏低區域的取向度,盡可能的“拉平”聚酯纖維內部不同區域的取向度,才是強捻織物預縮和預定的最終目的。這樣的過程與“拉平效應”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