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生意社12月9日訊 在此次金融風暴中,中國金融業受到的沖擊是非常有限的,這固然也顯現中國金融市場成熟度和開放水平相對較低,但亦不能不說是因未充分發展帶來的萬幸結果。而與中國金融業不同,中國的工業制造業,特別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出口型終端消費品制造行業都是高度市場化、高度開放的產業,金融危機對國際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均將透過市場逐步滲透進來,這些產業刻正面臨著比其它行業更多的風險。
對紡織業來說,首要的是重視和正視金融危機對紡織行業的影響。一方面要認清風險,采取措施及時化解,一方面也必須注意,金融危機雖然引發了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風險加大,但成衣、家用紡織產品畢竟是生活必需品,相對于絕大多數生活消費品來說需求彈性還是相對更低的,國際市場需求總量并不會出現極大規模的萎縮。
同時,中國有13億人口的龐大內銷市場作為支撐,國際市場略有萎縮并不能對中國紡織工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且,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調整升級,中國紡織工業在生產規模、技術水準、創新能力、產業鏈配套、勞動者素質等方面仍然擁有東南亞鄰國所不能比擬的競爭優勢,僅僅一個源自已開發國家金融業的危機尚不足以宣告中國紡織工業已經成為夕陽產業。
從防范風險的角度來看,紡織企業可以從多方面來預防:
提高技術、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和費用。在已開發國家居民購買能力下降的情況下,物美價廉必然是消費者和采購商共同的首要要求,出口企業議價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價值固然是產業升級的必要過程,但對于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大眾產品來說,降低單位成本和費用來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顯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選擇;
提高應用金融產品、保險產品的能力和水平,充分運用現代的、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出口信用保險等,合理規避匯率風險和出口結算風險;有效控制企業的投機心理,在現階段匯率波動大、市場不確定的情況下,減少在原料采購等方面的投資性投入;規范交易條件,按照正常程序獲取信用較好的銀行開具的信用狀以及進口商預付款等,以降低交易風險;根據企業的生產能力接單,避免因訂單交期過長招致匯兌損失;主動追蹤相關信息,增加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了解,提高企業決策的預測性等。各協會應提供企業信息、國際咨詢服務以及政府的行業調查研究、政策咨詢等,將市場風險對行業的沖擊降至最低。
來源:臺灣紡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