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緊張”下的博洋妙招
內遷加工環節,本部主抓兩端
近年來,每年春節過后各媒體有關企業遭遇“用工荒”的報道不絕于耳。然而,作為寧波最大的服裝紡織企業之一的博洋集團,卻似乎總能夠置身于事外。
服裝紡織行業對一線操作工的依賴程度向來頗高。在其他同行紛紛大嘆招工難的情況下,博洋究竟有何妙招來應對此事?
“在寧波本部,我們實際上主攻的是產品的兩端環節,即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終端銷售。而最需大量工人的產品生產加工環節,我們要么包給別人,要么把它們遷入了內地。”博洋公司總裁辦主任林云華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九成銷售產品來自代工企業
雖然總部放在寧波,走進博洋集團,寧波的媒體記者一般很難看到其他大型服裝紡織企業常見的大規模的加工場景。因為,在寧波,博洋偌大的辦公場地,忙的并不是加工生產。
據記者從博洋銷售部門一位負責人處了解到,在2008年和2009年兩年中,博洋集團在終端銷售的服飾和家紡產品中,直接由自己下屬企業生產的只有10%左右,其他近九成都是來自公司以外企業的代加工生產。“這些企業有珠三角的,也有江浙一帶和山東的。隨著近幾年博洋旗下各種品牌聲名鵲起,有越來越多的內地服裝企業要求為其代工。”
“于紡織服飾企業而言,生產加工所需用工數量最為集中,而企業既然已經把生產環節交由其他代工企業負責,招工的煩惱,當然也就與之無關了。”一位服裝界人士這樣分析博洋模式。
他指出,在實際上,像博洋這樣請人代工的服裝企業,在世界上有很多。包括耐克、阿迪達斯等世界名牌,就連近十多年中世界服裝界的傳奇——日本最大的企業優衣庫,走的也正是這樣一條請其他企業代工之路。
$$分頁$$
品牌營銷是關鍵
在產品主要依賴代加工的情況下,博洋集團的發展動力靠的是什么?當然是產品研發設計和終端品牌營銷。
在全球金融危機襲來的2008年,博洋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7%,企業營業利潤增長幅度更是達到了50%。在2009年,博洋集團的銷售額增長幅度又達到了30%左右,企業創造利稅也同比增加了三成。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相比起傳統的服裝紡織企業,采用這種經營模式的企業具有輕資產、高營銷額的優點,這樣的企業現金流充沛,抗風險能力強。“當然,用這種經營模式開展經營,也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活。”這位人士指出,相比起傳統的服裝企業,敢于開展這種經營模式的企業首先應當具有較強的品牌營銷管理能力,同時則應當擁有高端的產品創新設計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有能力及時把握市場脈搏,掌控足夠多的市場終端銷售渠道。
其次,品牌戰略更是必由之路。“中國被稱之為‘世界工廠’的背后,所走的道理其實是在為其他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做代工,賺取他們微薄的利潤。而隨著經濟格局的逐漸改變,首先,在沿海發達地區,這種僅憑勞動力價格低廉優勢而獲得代工生產的機會必將逐漸喪失。中國企業必須走自己的品牌之路了。”
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內遷
記者注意到,素來注重請人代工模式的博洋,在資金實力日益雄厚之后,也正漸漸對自辦服裝和紡織加工廠產生興趣。
去年下半年,該公司董事長戎巨川已宣布正式成立博洋集團有史以來首個工業領導小組,準備打造一個總占地達500畝的大型工業城。“3年后,博洋的自有產能將擴大10倍以上。”這位寧波服裝界的傳奇人物這樣預測。
要打造自己的加工廠區,是不是意味著博洋也將要為招工所累?情況卻似乎并非如此。原來,博洋集團已經決定,把這個工業城選址放在安徽宿州。
“我們考察過了,那里有充沛的勞動力,用工成本也比沿海地區要低很多。”林云華稱。據他介紹,在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博洋公司就已經做出了決策,陸續把集團旗下的一些加工型的生產企業轉移到宿州。
“事實證明,我們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把宿州這家企業放在寧波等沿海地區,這段時間我們肯定也要為招工而疲于奔命了!”林云華說。林透露,目前,博洋在安徽宿州已經開工的企業,招收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用工相當穩定,就連春節前后,在沿海地區打工的工人紛紛回流的情況下,公司也不必為員工提前請假而煩心。
訂單上升、企業擴容必然導致勞動力短缺?
產業升級助企業走出用人窘境
上月底,寧波利時塑膠公司投資50萬元對灌裝車間設備進行改造,投入使用后不但節水節電,而且以前此生產線上需要3個人,現在只需要1人,大大節約了用人成本。
“今后我們將加大生產設備改造力度,爭取在用工量最大的生產線上有較大突破。”寧波利時塑膠公司負責人說,這不僅僅是“用工荒”解決之道,更是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
晚報記者在連日的采訪中了解到,面對“招工難”逐步常態化的今天,我市奧克斯集團、歐琳集團、雙馬塑機、利時集團、廣博集團等大型企業紛紛引進自動化設備,努力減少用工數量或者在增加產量的情況下不增加用工量。
1月26日上午,記者在鄞州區姜山鎮一家電表生產企業車間看到,傳統生產線上一眼望去滿是人——從初裝進料、插件,到后焊、高溫老化、包裝,每道工序都有許多員工在忙碌。但是在旁邊的智能電表生產線另一側,只有寥寥數人在“監工”。根據這家公司提供的資料表明,2012年電表產量將是2010年的1.5倍,但是公司用工量卻不準備增加,反而還會部分減少員工。原來,這套智能電表生產線有其“神奇”之處:產品生產完成全部工序的時間壓縮至原來的1/10,還能保證品質的高度一致性。更為重要的是,同樣一條生產線需要的人工數量從60人可以一下子減至20人。
同樣,每年春節前后,我市眾多服裝制造企業都要為“沒人干活”感到頭疼。但是今年諾布爾制衣公司的生產沒有受到影響,就是因為去年投入了3000萬元引進30臺自動電腦橫機幫上大忙。30臺自動電腦橫機可以替代200個左右的工人。該公司今年還將繼續投入資金采購自動電腦橫機設備。
春節前一段時間,“阿拉老酒”董事長傅勤峰一直忙碌在營銷一線,而不用擔心員工緊缺影響生產。因為該公司擁有包括全自動桶裝酒工藝等6個全國第一的生產設備,以前需要50多人的車間現在只需要3人。目前,阿拉老酒公司每萬噸黃酒產量只需要員工100人,而傳統釀造條件下需要500多人。
$$分頁$$
寧波市工商聯負責人認為,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招工難將成為一種常態,寧波民營企業只有走產業升級道路才是明智的選擇,像自主研發、引進新型設備就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在當前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招工難加劇的情況下顯得更有現實意義。
中銀增產不增人
3年間同一條生產線產值翻番
本報訊張慧琴是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的生產部主管,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那些奮斗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她告訴記者,“中銀員工流動很少,而且我們總的員工數量都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
然而,員工人數穩定并不表示企業生產停滯不前,相反,中銀每年的產能都在提升。張慧琴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07年,一條6個人工作的生產線做14萬元產值,現在同樣的人數,這條生產線的產值已經翻了一番。可以說,在這3年間,中銀電池所有生產線在工人數量相同的前提下,產能至少提升了30%。
“這是因為我們自主研發,對設備進行不間斷技術改造的結果。”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浩一針見血地說。記者了解到,目前中銀電池所有的產品生產線全部由公司獨立研發設計。通過對生產設備的技術改造,中銀電池每分鐘電池生產量逐年提高,從以前每分鐘生產200節電池,到300節,再到450節,如今,中銀一條“800”生產線,每分鐘的電池生產量可以達到800節,在全世界處于領先。
作為國內最大的堿性干電池專業生產基地,中銀電池集結優秀工程技術人才,配備國內最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成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公司已申請了53項專利,其中已授權的41項,這些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率都為100%。
在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銀每年在研發上投入的巨額資金,2010年,中銀光在研發上的投入就有4500萬元。2009年,這家擁有1800名員工的企業銷售額達到了20億元,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12%,位居國內第一。
來源:時尚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