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的“藍”,其實就是指藍草。藍草,具有防霉、防蛀的功能,用它染成的布料具有色澤純正、牢固度穩定、久洗不易褪色之特點。
二甲鎮王振興制作的藍印花布之所以藍得清純,就是因為采用了這種天然植物染料。
民間利用藍草染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明代,通州地區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已十分普及,農民植棉紡織,自種藍草取靛,不少人家還備有“小青缸”,可以隨時染色。近些年來,靛藍染色才逐漸被現代化學染料所代替。
為了繼承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振興從中草藥中覓得原材料。據了解,在中國,目前采用靛藍染色的,僅王振興一家!霸绞敲褡宓,就越是世界的!奔{天般的深湛、遠山般的凝重、湖水般的清澈和野花般的馨香于一身的藍印花布,早已漂洋過海,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風采,F年85歲的日本藍印花布商人久保麻紗對王振興設計制作的藍印花布情有獨鐘,定點生產,包銷日本。
美麗的花,人們只羨慕它的明艷,可是當萌芽的時候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1959年,年僅20歲的王振興來到二甲印染廠,從此與藍印花布結下情緣。王振興回憶說:“那時,我常常從凌晨3點干到晚上9點,藍印花布的所有制作流程我都經歷過。當初同時進廠的100多人,最后留下的只有我一個!庇捎诼斆髑诳欤钥嗄蛣,年輕的王振興深得師傅們的“寵愛”,都樂意將自己的“絕活”無償傳授給他。最初的機遇抓住了,以后的成功水到渠成。沒幾年,王振興就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干。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王振興的帶領下,二甲藍印花布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并成為出口免檢產品。1982年,王振興起草了《江蘇省南通市藍印花布企業技術標準》,南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沿用至今。
有人說,藍印花布最經典、讓人回味久遠的,就是那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似天然似神跡,仿佛時間之水漫過,帶來一種寧靜致遠的享受。王振興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進取,緊扣“藍”字做文章。經過潛心研究,在國內首創深藍、中藍、淺藍三種顏色,改變了單一的藍色格局。在藍印花布的花型上,也從原來的10多種花型發展到200余種。既有明末清初的傳統圖案,也有客戶來樣、自主設計的現代花樣。同時,王振興的藍印花布不僅局限于“衾!敝茫逐漸向美化家居的方向發展。自主設計的壁飾花樣“心心相印”、“天女散花”、“春滿人間”,門簾花樣“福到”和“12生肖杯墊”等深受客戶的喜愛。
“有沒有想到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的人了解二甲的藍印花布?”每當聽到這種提問,王振興總是說:“我愿意像當年教我的師傅那樣,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傳授他人,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跟我學。俊边@個話題,總讓王振興的臉上露出一副無奈的表情,“年輕人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苦,怕臟嫌累,又覺得收入低,還不如泥瓦匠!
這些年,由于受機械化生產的影響和市場價格的沖擊,“原汁原味”正宗傳統的藍印花布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日漸萎縮。退休后,王振興1995年開始自行生產藍印花布,至今還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長子負責設計圖案、制版,次子以刮漿為主,小兒子掌握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養護染缸,老伴兒和三個兒媳負責其他相關的工作。全家齊上陣,一年忙到頭,也只有1萬米左右的產量,全家的收入也就10萬元的樣子。
“我和孩子們不太看重錢。每天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圍坐在桌子旁,邊吃飯邊談藍印花布,很開心。可是,我們幾口人勢單力薄,要想把這門古老的手藝發揚光大實在太難了。孫子們還太小,雖然現在對藍印花布感興趣,可將來的事兒誰說得準啊……”
陽光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展示基地”的金字招牌,在王振興家的院子里發出耀眼奪目的光,也在深深刺激著他的心,王振興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語……
來源: 通州市文化局網站 作者: 邢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