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12月18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紡聯”)主辦,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協辦的“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大會表彰為我國紡織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和杰出人才,向獲得“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紡聯科學技術獎,教育教學成果獎,“紡織之光”教師獎、學生獎,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以及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的獲獎單位和個人代表頒獎。
中紡聯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會長孫瑞哲,原會長杜鈺洲、王天凱,原顧問林乃基,副會長楊紀朝,黨委副書記陳偉康,紀委書記王久新,副會長李陵申、端小平、孫淮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陳樹津、張延愷,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葉志民,中紡聯副秘書長、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人力資源部主任、紡織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孫曉音,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倪陽生,科技發展部副主任張慧琴等領導出席了大會。大會由中紡聯副會長夏令敏主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
會上,李陵申發表題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推進新時代紡織科技強國建設”的講話。他代表中紡聯向與會代表介紹了2017年紡織科技教育獎勵工作的基本情況,同時就下一步紡織科技創新工作談了幾點看法。
李陵申指出,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紡織科技創新賦予了新使命,科技強國與制造強國建設為紡織科技創新指明了新方位,紡織工業“科技、時尚、綠色”新定位為紡織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無論是紡織強國“四大戰略”,還是紡織行業“三個新定位”,科技創新必將始終處于核心地位,發揮引領作用,這也為紡織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時代,新使命、新方位、新要求,紡織科技強國建設已步入十分重要的節點。李陵申提出,一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筑牢產業核心競爭力基石;二是制定紡織科技強國路線圖,推進紡織科技強國建設落地生根;三是加強科技項目評價與成果推廣,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四是加強紡織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為科技創新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五是加強人才第一資源建設,打造人才驅動的良好生態。 科技是最具革命性的關鍵力量,支撐行業當前發展、引領行業未來進步。李陵申表示,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創新,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引領意識,擺脫跟隨發展的路徑依賴,主動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推廣創新成果、支持業態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把我國建成紡織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紡織之光”中紡聯科學技術獎方面,2017年度88個項目獲獎,其中一等獎12項、二等獎36項、三等獎40項,并呈現以下特點:節能減排及資源回收利用技術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高端紡織裝備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先進的工藝技術提升了紡織品的應用領域和附加值。除科學技術獎以外,中紡聯還開展了紡織行業專利獎、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紡織科技創新人才的評選認定工作。 教育獎方面,2017年“紡織之光”教育教學成果獎面向紡織服裝本科院校,授獎項目23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6項、二等獎72項、三等獎133項;“紡織之光”教師獎和學生獎在13所本科院校和2所高職院校展開,共評出教師特別獎1人,教師獎21人,學生特別獎2人,學生獎147人。 2017年共有13個項目被授予“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今年獲獎項目持有的專利數量和科技含量較往年都有所提高,集中代表了針織內衣行業在新材料應用、功能性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創新成果,對針織內衣行業的技術創新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針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紡織技能人才獎勵方面,2017年授予了卜冬平等22人“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德州恒豐集團等7家單位“全國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徐躍紅等5名同志“全國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3個職業技能競賽項目設置緊貼生產實際,取得良好效果。“緯編工”和“服裝制版師”兩個職業技能競賽的前3名6位同志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3個競賽進入前6名的共30名選手被授予“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來源:紡織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