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的實施,不僅影響到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習慣,同樣也對與塑料袋相關的企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記者了解到,由于“限塑”,全國范圍內幾乎半數以上的塑料袋生產企業停產,塑料袋的訂單量相比此前一落千丈;由于“限塑”,另一些專業生產環保袋的企業卻享受到了巨大的利益,來自超市、商場的訂單應接不暇,甚至出現小單不做的現象。對于如此“有人歡喜有人愁”局面,專家認為,這正是“限塑令”預期之中的結果,即市場“洗牌”效應。
愁:“限塑令”讓半數塑料袋企業停產
“到目前為止,全國范圍內的塑料袋生產企業中,至少有半數已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這還是比較保守的數據。”中國塑料加工協會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表示。
在此之前,剛剛在上海市范圍內作了一次隨機采訪,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上海市丹海塑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限塑令”之后,企業在塑料袋產銷方面活得比較“艱難”。“企業要存活,就得按客戶的要求生產各種類型的塑料袋,但現在在‘限塑令’的限制之下,不可能滿足客戶提出的每個要求,因此產銷量就明顯減少。”與此同時,位于普陀區桃浦路的一家包裝印刷公司負責人則表示,在“限塑令”之前,他們曾生產過一些薄型塑料袋,但在“限塑令”之后,塑料袋的厚度受到0.025毫米的限制,使得不少客戶流失,訂單相比從前減少了一大半。
在本市,還有另一些生產塑料袋的企業,受“限塑令”影響,這些企業本來就不算太理想的營銷業績,如今變得更加雪上加霜。而這些企業中,絕大部分在了解了記者的采訪來意之后,簡單扔下一句“現在塑料袋生意太難做了”,隨即掛上了電話。
喜:環保袋倍受歡迎訂單無數
與傳統塑料袋生產企業面臨生產窘境不同,原先不溫不火的環保袋生產企業卻在“限塑令”實施之后,突然變得生龍活虎。
“現在手頭訂單太多了,每天接電話就要花上半天時間,有點應接不暇。”下午,本市一家專業制作無紡布包、帆布包的包裝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勇的電話被記者打通時,他剛接完另一個生意上的電話。
黃勇表示,公司是從2003年起設立,專門生產環保袋。但從當初一直到去年年底,國內客戶的訂單一直都比較少,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國外的訂單,如日本、美國的公司、超市。不過,隨著“限塑令”的出臺,經營突然發生了改觀。來自國內工廠、企業的訂單一下子增加,尤其是無紡布包,因制作價格相對便宜特別受歡迎,因此產銷量總體比以往翻了不下3番。
“現在的訂單已經安排到了接下來的2、3個月,工廠一刻不停地生產,還是滿足不了更多客戶的需求。”他說,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公司只得放棄一些相對小額的訂單。
據了解,為了應對“限塑令”,不少企業借機用發放、贈送環保袋的形式,在環保袋上印上自己企業的名稱,從而達到一種廣告效應。而如此“流行”的做法,使得環保袋生產廠家大獲商機,但由于生產規模有限,這些廠家只得在接到訂單之后,自己生產一部分,剩余一部分分包給他人制作。
專家解讀:“洗牌”效應只是“限塑令”計劃的第一步
據了解,環保袋生產企業大獲商機的背后,紡織行業也因為環保袋制作提供相關原材料而變得“熱門”起來。日前,記者采訪中獲悉,甚至有一些股民做好了炒作“紡織行業股”的打算。對此,雖然已有證券公司的專家表示,環保袋的熱銷并不一定會帶動紡織類股票價值的上漲,但至少反應了人們十分看好“限塑令”的實施效果。
“扶持環保袋企業的同時,‘限塑令’也會將市場中原有的那些生產違規塑料袋的企業清理干凈,但這種‘洗牌’效應只是‘限塑令’預期目標中的第一步。”董金獅告訴記者,禁止超薄塑料袋的生產是第一步,其中會使很多企業的生存變得困難,尤其是一些小規模的企業;第二步,是進一步推廣使用環保袋;至于最后一步,屬關鍵性一步,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塑料的回收再利用。
不過,計劃的實施需一定時間。據介紹,目前我國塑料袋生產企業有6萬多家,但其中達到相關標準的上規模企業只有500家左右,要將那些生產違規塑料袋的企業全部清理干脆,董金獅估計至少還需要半年時間。 來源:紡織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