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一匹面料的誕生要經過織布、染色、印花、后整理等若干環節,而生產環節上的技術創新投入,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今年,申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對面料生產的后整理生產設備進行了技術創新改造,生產流水線的全面自動化和ERP協同管理,不僅增加了50%的產能,還讓企業減少了66名用工。一“增”一“減”,僅面料一塊,企業全年就有望增加銷售收入2億元。
昨天下午,申利實業老總馬建忠指著墻上 “持續戰略發展規劃,保持核心競爭優勢”的標語,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技術“保駕”、制訂標準、開發新品、贏在品牌,這就是企業近年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據介紹,今年前4個月,申利實業實現開票銷售4.7億元,同比增長79.84%。
紡織服裝業向來是一個“喜新厭舊”的行業,而好產品永遠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戶外運動服裝和面料生產企業之一,申利實業瞄準了抓絨面料、復合防水透氣面料等功能性針織面料市場的新品開發。馬建忠告訴記者,早在2010年,申利實業就主筆起草了《針織搖粒絨》行業生產標準。眼下,申利實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占到銷售額的2.5%,而國內紡織行業的平均程度只有0.2-0.3%。企業還形成了內有專業研發團隊支撐,外有北卡羅蘭納大學等科研力量助力的研發模式。去年,申利實業專門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目前,申利實業每年分春夏和秋冬兩季,瞄準國際市場的流行趨勢開發100多種新產品。
從“有形”到“無形”,馬建忠深諳“做產品”躍升“做品牌”的經營之道。2010年,“申利”面料獲得“江蘇省著名商標”稱號,在主品牌的基礎上,企業還注冊了5個“申利”子商標和10多個功能面料專有商標。“品牌只是一張通往市場的入門券,要想贏得市場,還需要在保牌、揚牌上下功夫,”馬建忠稱,為了縮小服裝設計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避免產品開發的盲目性,申利實業每年都要參加德國伊斯堡戶外用品展、法國面料流行展等近10個國際性知名面料及產品展示會。一方面提升了企業和產品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為確定下一季面料種類、服裝款式顏色等未雨綢繆,形成新品開發和市場開拓的良性互動。
申利實業的不懈努力,讓“申利”品牌在國際針織面料行業內熠熠生輝。目前,沃爾瑪等多家國際大型零售商都指定采購申利實業的面料,申利實業還成為“哥倫比亞”等國際知名戶外品牌客戶的核心供應商。嘗到甜頭的申利實業眼下已成為無錫地區首家專利申請超過千件的企業,企業每年銷售的產品中,當年研發的新品占到80%以上,而這也保證了企業每年銷售額20%以上的增幅。
來源: 江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