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奧運經濟,“2800億元的北京奧運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投資領域需求”就會在第一時間閃現到人們的頭腦中。“但是,整個奧運經濟并不局限于這塊蛋糕。”“十一五”奧運經濟發展研究課題負責人陳劍說,談到“奧運經濟”,首先要確定奧運需求:奧運需求是研究發展奧運經濟的核心概念。綜合已有的數據和分析結果,“奧運需求”總規模大約為6000億元。
“為企業和社會各界把握奧運機遇、參與奧運市場提供意見和對策咨詢”是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的最重要的職責,陳劍看來,在北京的奧運經濟條件下,最能有所作為的就是中小企業。靈活的中小企業能夠快速介入奧運經濟帶來的新商機。
陳劍將企業參與奧運劃分了兩個大類:北京奧組委的市場開發計劃和企業自身的市場開發計劃。參與奧運會市場開發計劃無疑是企業鑄造品牌、撬動市場杠桿的支點。利用“本地化”優勢,抓住奧運會期間需要大量產品、服務供應的契機,在體育器材、辦公用品、家具、服裝、鮮花、紙張、綠色食品等領域,爭取有多家企業成為供應商
陳劍分析說,北京適合參與特許經營的企業和產品眾多,特別是在工藝美術、旅游商品、文化用品、日常消費品等領域更有明顯優勢,應爭取有一大批企業取得奧組委特許經營權。“特別要做好紀念品這篇大文章,悉尼奧運會僅此一項收入就達5億美元。”
另外,在企業自身的市場開發計劃中,與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合作,為其供應上游產品或者提供配送服務,將成為中小企業搭乘“奧運快車”的捷徑。陳劍說,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就可以引發出很多賺錢機會:綠色奧運,簡單的不外乎盯準北京近幾年大范圍的綠化面積,種植花草樹木,“這不也是在做奧運經濟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