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庫存創歷史新高
一家國產品牌彩電企業的高管說,“五一”假日期間上海市場彩電銷售沒有超預期,一季度銷量負增長,4月繼續負增長,庫存壓力加劇。
據了解,一家服裝龍頭企業2011年一季度存貨規模由2010年底的25.4億元上升至31.6億元,存貨規模與2010年一季度末相比增長了4倍。公司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季節因素及提前備貨所致,但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個中也有銷售放慢的原因。
家電、服裝行業庫存高企只是全國企業的一個縮影。從全國數據來看,3月末,全國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23671億元,同比上升23.2%;增幅比上月末提高1.1個百分點。
庫存積壓現象在4月并未好轉。4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當月原材料庫存指數達52%,僅次于2010年1月的高位。
截至3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賬面存貨金額已經高達3.53萬億元,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并創出歷史新高。回顧整個A股上市公司2010年的情況,不難發現房地產企業和資源類加工企業是存貨上升最為明顯的典型代表,年末存貨增加額在百億元以上的有12家上市公司都屬這兩類企業。
制造企業兩頭難
“實際上,上市公司積累庫存從2009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了,一直到2010年下半年才顯得尤為突出。”瑞銀證券首席策略師陳李說,從通脹到存貨、到企業盈利有一個正循環。企業在通脹預期的推動下,增加庫存將使其對原材料、中間品的采購反映到上游企業的訂單上,相應企業的盈利就會比較好,經營增速強勁。而企業盈利較好,經營增速強勁,又將導致通貨膨脹持續。
然而,目前企業經營卻面臨著兩頭受難的局面,一端是為抗通脹而加大原料采購,另一端卻是需求疲軟。不少企業為了去庫存更是采取打折、促銷、直降等多種手段以回籠資金。
4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同上月相比,原材料庫存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略有上升;相應的,反映需求的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報告稱,當前企業出現“一多兩升”的現象,即企業間賬目結算過程中拖欠現象增多,應收賬款增加;由于需方不能及時付款,供方不及時發貨,出現產成品庫存和積壓訂單雙雙上升。這兩個方面的壓力,使得目前企業外部環境收緊,一些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增加,生產經營活動下滑。
來源:中國服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