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闡述酶催化機理,綜合討論了生物酶在羊毛紡織品染整加工中的研究及應用最新進展,指出生物酶處理工藝在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和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1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回歸大自然”的呼聲日益強烈。紡織印染加工企業及其產品所帶來的潛在性的健康危害和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批評和關注。諸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促使人們超越傳統工藝的束縛,尋找新的突破口。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質,除了具有一般催化劑的特征外,對化學反應的催化作用有更為顯著的特點:(1)酶的催化效率高,比一般催化劑高106-1013倍,提高了染整加工行業的勞動生產率;(2)酶的催化反應具有高度的專一性,酶對其作用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可以適用于生產中對單一纖維的處理;(3)酶催化反應的條件溫和,一般酶在接近常溫和中性的環境下便可以催化反應,節約能源,設備要求低。(4)酶的催化活力可調節控制;(5)無毒性。因而,生物酶被譽為“環境的友好使者”(environment-friendly)。另外,酶加工使紡織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所以,近年來酶在紡織工業中的應用再一次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和廣泛的研究興趣,已和超臨界CO2染色、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和數碼噴印技術并稱為目前紡織品染整加工的四大發展方向[1]。
2酶的催化機制
酶含有的三維結構的活性中心,形如溝縫、孔隙、袋囊、空腔或凹穴, 酶在進行催化反應時,首先和底物形成酶-作用物復合體,該復合體一經形成,生化反應立即進行,最后,復合體破碎,所生成的產物迅速與酶分子分離,分離后的酶分子又回復到最初形式,仍具有活力。如圖1所示[2]:
其中,關于酶與底物形成酶-作用物復合體(或中間絡合物),即酶的催化專一性,有三種學說:
一種學說是1894年德國化學家E.Fisher提出的鎖-鑰學說[4],如圖2所示[2]。
這個學說認為,酶與底物結合時,酶的活性中心結構與底物的結構必須吻合,它們就如同鎖和鑰匙一般,齒合性非常好地結合成中間絡合物。鎖-鑰學說的缺點在于認為酶的結構是剛性的,若如此,在一個酶促可逆反應中,酶不可能同時與底物和產物的結構都相配。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