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仿棉聚酯纖維的開發(fā)思路
1.1模仿棉纖維特征
1.1.1模仿毛感及膨松性
滌綸長絲集束性較高,表面光滑,要使其表面形成棉型毛感,必須對纖維進行結構的改變。目前改善滌綸毛感及膨松性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利用空氣網絡形式,將長絲吹散,交纏形成不規(guī)則結構;利用不同原料組合形成立體卷曲膨松形態(tài);等。
從毛感來觀察,空氣網絡變形仿棉絲細度不均勻,毛感差別較大,不同原料組合的仿棉絲細度均勻,毛感在后整理時才能突出表現,一般不影響后道工序生產。
1.1.2模仿棉纖維的吸濕性
目前改善滌綸吸濕生f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細旦或超細旦絲增加纖維的比表面積,提高毛細芯吸速度;對纖維截面進行改性,增加吸濕導濕溝槽,加快吸濕速度;對纖維進行親水改眭,在纖維上增加親水基團,增強纖維的吸濕能力。
1.1.3模仿棉纖維的光澤
要改善滌綸的光澤度并達到棉纖維的效果,需讓纖維表面形成漫反射,以減弱光線的反射能力。減弱光澤的方法有:對纖維表面進行改性,使其表面對光線的反射作用降低,或吸收部分光線,形成柔和光澤;利用細旦或超細旦絲,提高漫反射能力,使光線柔和。
1.2彌補純棉面料的缺陷
第一代超仿棉產品利用滌綸的特性,既彌補了棉制面料的不足,還能利用不同的細旦絲組合改變纖維的表面形態(tài),在蓬松性、吸濕性和光澤等方面模仿棉纖維的基本特征,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如滌綸耐光性、耐熱性、耐霉菌等耐候性能較好,可彌補棉面料耐用性方面的不足;滌綸初始模量較大,硬挺,不易變形,具有較好的保形性,可彌補棉制面料易皺、易變形、不耐磨等不足。
1.3第二、三代超仿棉聚酯纖維的特征
第二、三代超仿棉纖維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能按照用戶的不同需求、使用領域的不同及一些特定功能的需求而開發(fā),一些甚至具有比純棉面料更優(yōu)越的性能和使用性能。
利用不同的親水劑和不同的截面形態(tài)對纖維進行改性,可使超仿棉纖維的吸濕性有不同特征,滿足不同運動量的服用需求。
信息技術、仿生技術的綜合應用,使纖維具有逼真的棉纖維自然卷曲的中空形態(tài),還能感知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
應用納米技術、添加功能材料,超仿棉纖維可具有抗菌、抗紫外、自然降溫、蓄熱保暖等不同功能,滿足不同季節(jié)、不同環(huán)境的服用需求。
將回收的飲料瓶、廢棄的咖啡渣等再利用進行超仿棉纖維生產,賦予超仿棉纖維綠色環(huán)保的新特性。
2超仿棉滌綸長絲的應用開發(fā)
2.1原料組成
原料:160D/144f棉型滌綸,75D/72f吸濕排汗滌綸。在原料配比方面,將不同特性的原料進行組合,以增加纖維的比表面積,減弱面料對光的反射,使光澤柔和。利用兩種原料的收縮率不同,在面料表面呈現出較多的毛圈,具有棉型感,同時也減弱了光的反射現象。
2.2織造工藝
2.2.1組織結構
超仿棉纖維的棉型效果首先取決于織物的組織結構。
由于纖維較細,毛細現象較強,加上異形截面形態(tài),吸濕性好。但在織物組織結構中,為加強其吸濕性,要按照面料不同應用領域進行織物組織設計。有時平紋組織較好,有斜紋組織較好,本款產品采用平紋組織,布面平整,纖維皮膚接觸面積最大,吸濕速度加快。加上細旦纖維的毛效應及其異形截面的導濕作用,散濕性優(yōu)良,穿著舒適。
2.2_2經緯密設置
由于超仿棉纖維的特殊性能,考慮到纖維在后整理過中的收縮特性,經緯密要設計得當,以使纖維在經過熱收以后,充分體現面料的厚實感和蓬松感。本款面料采用60×210制織,面料表現豐滿蓬松。
2.3染整工藝
2.3.1工藝選擇
超仿棉纖維的仿棉效果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后整理才體現出來的,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能,為加強棉型效應,要經過呸定處理,這樣纖維才能充分收縮,蓬松性才更突出。
2.3.2工藝流程
坯布檢驗一配缸一精練一脫水一預定形一染色脫水一后定形一呢毯整理一成品。
2.3.3柔軟拉幅定形整理
由于滌綸模量較大,面料表現比較挺括,克服了純棉面料易變形、不耐用的缺點。但硬挺性太強,穿著會不舒服。使面料具有適度柔軟的手感,需對面料進行柔軟整理。并在織物受熱收縮的過程中,在考慮織物已有充分收縮的條件下對其進行拉幅定形,以加強織物的棉型感。
工藝流程:浸軋(軋余率70%~80%)一烘干定形(160~170℃,40S)。
2.3-4呢毯整理
經過呢毯整理后,織物手感更加豐滿、柔軟,進一步提高了仿真度和服用性能。
工藝參數:給濕率10%~12%;車速20~30m/min。
3.測試結果
3..1硬挺度測試結果
測試按ASTMD1388 2007織物硬挺性測試方法》ptionA進行,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超仿棉織物的硬挺度更好。
來源: 談輝,鄭耀偉,汪濤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