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棉染色的基本要求
1.1 原棉染色產品生產工藝流程
散坯棉(棉卷)--進鍋--清洗--染色--清洗--皂煮--預處理--出鍋--脫水--烘干--成包染色棉--清花--梳棉--色條白條預并--條卷--精梳--頭并--二并--粗紗--細紗--自動絡筒--紗線檢測----織造
1.2 原棉染色的工藝目標
1.2.1 去雜
原棉在種植、收購和加工過程中,會有沾污現象,如在軋花時,棉籽殼的屑粒會粘結在棉花中。雖然原棉纖維呈松式狀態,但其表面吸附的灰塵及其他雜質也影響染色效果,因此在染色前應對原棉進行洗滌,可有效減少色棉的含雜量,提高原棉染色的效果。
1.2.2 原棉的上染過程
原棉染色使用環保型染料,可以提高得色量及固色率,可以獲得好的色牢度指標,可以在出口時避免“綠色壁壘”帶來的系列問題。
原棉的上染和坯布染色的原理相同,都是活性染料和纖維的羥基發生共價反應,完成吸附、上染和固色的過程。原棉染色的難點在于棉花在纖維狀態遇水和染化料助劑作用時,會產生溶脹,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纖維的自然扭曲消失,脫水晾干后有向原狀態恢復的趨勢,但不能完全恢復原狀態。同時在加工過程中棉纖維對外力的作用反應明顯,稍不注意容易產生索絲、死結,影響紡紗工序的進行。筒紗或坯布染色的最小單位是紗線,纖維已按要求經過加工固型,因此在染整加工過程中的狀態變化遠遠小于原棉染色的變化。棉纖維含有不純物,諸如蠟質、果膠質、有機酸、蛋白質、非纖維素多糖和灰分,以及--定比例的木質化物質。純棉織物可潤濕性的主要障礙是構成棉纖維質量約0.4% --1.2% 的蠟質,這些蠟質是非常復雜的物質,由高分子量的醇類和以游離或酯化形式的脂肪酸類組成。天然蠟質的分布決定了吸水性。我們在原棉染色的紡紗過程中發現,棉花所含蠟質是影響原棉上色的主要問題,但卻有利于紡紗工藝的進行。強堿煮練后的棉花雖然對染料的吸收增加,但棉纖維失去蠟質變得無彈性,外觀手感僵硬,板結,在清花和梳棉過程中,各種外力的實施對棉花纖維的損傷較大,短絨率急劇提高,紡紗過程無法進行。我們在原棉染色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原棉上的蠟質。考慮到棉蠟的熔點是76?8O℃ ,在染色過程中,注重助劑的使用,控制處理溫度,并盡量減少原棉所受的外力,在染色后對原棉增加--道預處理,由此改善染后棉纖維的彈性和可紡性。
1.2.3 原棉染色成本與其他染色方法的比較
傳統的純棉后處理過程工藝路線長,耗能多,污染嚴重。而原棉染色賦予棉纖維各種色彩,與白棉混紡成紗后進行產品的加工。1噸原棉染色后可以與白棉按比例混配生產1O噸左右的紗線。1噸的簡紗線染色后直接織造,色澤單--,不可調。噸紗和噸棉花染色的各種消耗基本相同,在后續生產中最終的產品成本和結果卻有極大的不同。我國是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原棉染色同坯布染色相比可以減少90%的染色污水,節約90%的用水,減輕環境和水資源保護的壓力。掌握成紗質量和原棉品質要求兩者間的相互關系,是發揮原棉特性、提高成紗質量、穩定生產、降低成本的重要環節。原棉染色后短絨率提高不可避免,只是控制其增加的多少。原棉短絨率是造成細紗斷頭的主要原因,對加工效率和產品品質均不利,但經過與白棉的合理混配及紡紗工藝的調整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1.3 原棉染色檢測指標對照
原棉染色后纖維檢測的各項性能指標見表1;幾種原棉染色紗線的品質指標見表2。
在原棉染色過程中,我們對同一批次的棉花進行了對照試驗,從表1可以觀察到經過染色后棉纖維的所有指標均發生了變化,纖維強力有下降趨勢,細度普遍變細,短絨增加,長度變短,而這些因素都成為影響成紗質量或可紡支數的突出問題。原棉染色后進行的數據檢測表明,短絨率由原棉的10.42%最高上升到 14.31% ,在紡紗工藝中通過與白棉的混配及工藝的調整,使紗線品種的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普通白棉紗線指標。表2中精梳染色棉紗部分紗線品種條干CV值達到烏斯特 2001公報25%水平。
2 原棉染色產品發展方向
(1)用染色棉純紡或與白棉混紡可以生產色澤處于不同純度、明度和色相的染色棉紗,品種全,有利環保。
(2)原棉染色紗線各項色牢度指標好,可直接用于針織內衣、嬰兒用品、T恤、毛巾、棉襪等,后整理簡單。
(3)應用染色棉紗開發的床上用品色彩柔和,符合快節奏城市人們的心理需求,適合床上用品色彩多、品種繁、批量小的市場需求。
(4)原棉染色紗線風格接近天然彩色棉的色紗。在天然彩色棉產品中添加占整個用紗比例10%以內的普通色紗,既不破壞天然彩色棉的固有特性,又可以大大彌補花色品種稀少的缺點,比筒紗染色的效果更好。
3 原棉染色在產品創新方面的優勢
(1)原棉染色可使紡織原料多樣化。可避免混紡后的染色加工對其他纖維的色沾污,開發多種纖維混紡、交織產品,提高純棉產品的多樣性。
(2)利用原棉染色開發擁有不同的純度、明度和色相的各種花式紗線,可以促進色織面料的創新開發。
(3)充分運用織物組織、流行色彩及各種花飾線等巧妙設計,通過CAD先進手段,促使純棉產品風格突出,以滿足崇尚個性、時尚、休閑消費人群的需求。
(4)我們開發的JC14.6tex、JC18.2tex染色棉紗部分紗線品種條干CV值達到烏斯特2001公報25%水平。為生產高新技術的紡織品及高檔服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原棉染色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為產品的可模仿性設置了屏障,為產品的研究和創新提出了新的思路。
來源: 新疆石河子八棉紡織有限公司 文逸華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歡迎您: |
評價:![]() ![]() ![]() |
表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的相關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互動的言論. |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