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紡織印染助劑中,柔軟劑是整理助劑中的一個大類。其主要功能是滿足各種紡織品的不同手感,不同風格,不同要求。棉花,纖維,散毛以及各種混纖維染色后,要上柔軟劑,改善手感,消除靜電,增加纖維間抱合力,提高纖維的可紡性,可織造性,保證紡紗織布正常進行:絞紗,筒小線,縫紉線等染色后,要上柔軟劑,提高織造性能,縫紉線要光潔,耐高溫,高速縫紉時不斷頭;梭織布,針織布染色印花后,要上柔軟劑,給消費者一種舒適美麗的感覺,要求柔軟、滑爽、蓬松……;加工好的成衣,有的要求久定形,形態記憶整理,如免燙、防水、防污、阻燃、抗菌衛生、抗紫外、防幅射等,整理后要上柔軟劑,確保成衣有良好的手感。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柔軟劑的使用已發展到家庭洗滌工序,統稱柔軟調理劑。
因此,紡織品柔軟劑的品種多,產量大,是紡織助劑中的一個大家族。據不完全統計,1979年化工部沈陽研究院編印的“紡織助劑品種手冊”柔軟劑只有12個牌號,以上海助劑廠為主,還有天津,丹東、武漢等企業;1985年仍然是沈陽院編印的“品種手冊’’柔軟劑有76個牌號,生產企業還有無錫紡織助劑廠、丹東、浙江等近30家;2001年黃茂福教授編的“品種手冊,有577個牌號,包括汽巴~嘉基、克萊恩、巴斯夫等外資企業在內,全國有近200個工廠企業,可見柔軟劑發展非常迅速。
紡織品柔軟劑商品主要分為兩大類:
1、脂肪族型(非硅):以陽離子型為主,還有非離子型,陰離子型和陰剛兩性離子型。商品劑型有:乳液狀、厚漿狀、高濃軟油精和蠟狀軟片軟珠等。
2、有機硅型:第一代甲基硅油乳液。
第二代D4硅油乳液聚合,亦稱羥乳。
第三代D4硅油與偶聯劑本體聚合,再乳化,商品有乳液狀(稱聚乳),透明液狀(稱微乳),高濃縮硅油(50%)(80%)等等。
紡織品柔軟劑的發展
五十年代,我國助劑行業還處在萌芽狀態,印染廠所用的柔軟劑主要為磺化油,絲光膏,乳化液蠟等。絲光膏是由硬脂酸、純堿等配制而成,因其水溶液有絲絲狀而得名。這個品種在紡織品上有一定柔軟效果,但不耐鈣鎂離子,處理不好,易生成鈣皂,反而使織物板結,于是許多印染廠加入表面活性劑,純堿改用氨水或乙醇胺、三乙醇胺等。乳化液蠟是礦物油加表面活性劑乳化而成,此絲光膏好使剛。1958年我國第一個專業助劑廠上海助劑廠成立后,向印染廠提供的第一個柔軟劑101是由液蠟,碑脂酸,平平加0等乳化而成,還加入少許香精,形如雪花膏,由于還可用于絨布拉絨而深受用戶歡迎,五十年代末,上海助劑廠,上海合成洗滌劑二廠試制成功環氧乙烷后,IIIIii自主生產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了,經管那時的環氧乙烷含量達不到要求,含醛量高,生產出來的乳化劑OP、勻染劑等顏色很深,但還是為我國助劑行業的掘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不久天津助劑廠、海安石油化工廠、杭州電化廠等,環氧乙烷相繼投入生產。
六十年代,印染行業通過各種渠道進口了Caranine HC39和PrlmenitVS,用在紡織品上效果很好,前者的中文名叫絲來靈HC39,棉紗經處理后確有絲一樣柔滑的感覺,后者名為柔軟劑VS,棉布經處理后手感柔軟滑爽,且不需要焙烘就耐洗,還可用于羊毛、腈綸及毛腈、毛滌混紡。于是上海組織力量進行科研試制,很快就投入了生產,還開發了IS和Sapamin CH、柔軟劑sG等。
HC39是由十八叔胺和硬脂酸、石蠟等乳化而成 陽離子型
VS 是由十八異氰酸酯和乙烯亞胺反應后,經砂磨而成非離子型
IS 是由雙十八烷基咪唑啉醋酸鹽乳化而成 陽離子型
CH 是十八烷基酰胺醋酸鹽乳液 陽離子型
sG 是由硬脂酸和環氧乙烷縮合而成 非離子型
七十年代,上海毛紡行業進口了Persoftel WKF,用于腈綸纖維,不僅手感好,還有抗靜電效果,于是上海又在IS基礎上研制成功了柔軟劑ES,適_N-T腈綸及毛腈、毛滌混紡,效果較好。由于發現乙烯亞胺致癌,柔軟劑VS對工人皮膚有毒害,岡此七十年代開展了一場取代柔軟劑VS的科研活動,開發了柔軟劑EST、AEC、SCM、IM、KC、PEN、D3、C、C2等。
EST 是ES基礎上復配而成陽離子型
AEC 是三聚氰胺脂肪族樹脂型 焙烘后耐洗 陽離子型
SCM 是烷基咪唑啉衍生物兩性離子型
IM 是烷基咪唑啉陽離子型
KC 基三異丙醇胺縮合物 陽離子型
PEN 氧化聚乙烯乳液 非離子型
D一3 脂肪胺與丙烯酸衍生物 兩性離子型
C,C.2聚甲基硅油乳化而成 非離子型
此外,七十年代末為大量生產的確涼夫綢,上海進[21了Silicon 500,由于使用中漂油義進口了Sillcon 500一C,為此上海又組織了以D4為原料進行第二代有機硅乳液聚合羥乳硅油的開發,考慮到漂油問題,還引入了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定名為柔軟劑SD,雖應用性能等好于Silicon 500,500一C,但漂油問題未根本解決。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上海助劑廠與汽巴嘉基合作生產了UltratexFSA,據稱是經高真空乳化,具有反應性基團的高分子有機硅彈性體,深受印染行業好評。雙方合作生產結束后,上助白己開發成功了柔軟劑SR,生產工藝及性能與FSA相仿。第二代乳液聚合剛離子羥乳柔軟劑sD在上助投產,并在此基礎上復配了柔軟劑SS。上海染化七廠根據七十年代末日華推出的SunsofotarA一700試制成功了陰離子型柔軟劑MA一700,上助開發了陰離子柔軟劑COS,上海染料所研制投產了柔軟劑MS_20,后來大量用于中長仿毛織物的整理,且耐洗。考慮-IIIL烯Ⅱ胺致癌,和柔軟劑Vs的毒性,1986年上助:宣布柔軟劑VS停產。同繞第二代有機硅乳液聚合,許多研究院、校都IkH}:T1)Ilil,并試制成功了相當于美國道康寧公司的DC一1111陰離子型羥乳柔軟劑。四川晨光化:[研究院在有機硅乳液聚合柔劑開發中不同尋常。第一個親水型有機硅柔軟劑CGF,第一個氨基硅油微乳型柔軟劑均誕生在晨光院,晨光院為我國第三代D4硅油和偶聯劑本體聚合培養了一批人才,作出了貢獻。
九十年代,是脂肪族柔軟劑開始發展成同體片狀的年代,簡稱軟片。這以前,脂肪族柔軟劑商品均為乳狀液或厚糊狀,一般含量為20%,印染廠使用方便,但柔軟劑的包裝、運輸、貯存成本很高,同時還有一個包裝桶同收、清洗、利用過程中的廢水排放等問題。改用固體軟片供應后,包裝簡單、體積小、運輸、堆置便捷,印染廠使用時,只要根據配方稱量,放在容器中用蒸汽加熱熔融,攪勻,稀釋就可配成工作液,直接進軋槽或染缸,需用多少配多少,省去了乳液狀柔軟劑的許多包裝運輸,省去了清洗同收空桶,節省了水資源,減少了因清洗空桶排放的污水,大大降低了印染廠的使用成本。九十年代也是有機硅柔軟劑進入第三代D4硅油與偶聯劑本體聚合生產氨基硅油的發展時期,不同的偶聯劑,不同的配方,生產出具有柔軟型、滑爽型、蓬松型等不同性能的產品,配成的商品有微乳型,聚乳型之分,也有高濃度50%、80%的商品供客戶選擇。
來源: 紡織印染助劑論文集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歡迎您: |
評價:![]() ![]() ![]() |
表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的相關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互動的言論. |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