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1.使用清潔生產原料
傳統的染整行業是按織物類別、對染色及后整理的要求、成本等技術經濟指標來選用染化料,確定一工藝路線。開展生態紡織品活動以來,選擇綠色材料是開發綠色產品的前提。選擇原材料時應注意遵循產品質量的生態性及長期連貫穩定性:
①優先選用可再生材料,盡量使用回收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
②節省能源與原材料投入;
③使用環境兼容性好的低污染、低毒性的材料和染化料,所用的材料應當易于再回收、再利用、再制造或者容易被降解。如天然彩色棉、無甲醛、無磷的助劑、禁用染料的取代品、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都屬綠色材料。
2.實現對生產全過程控制
印染污染和廢水來源于各個生產工序中,只有實行各生產工序的減污和減水,將防止污染和節約資源的措施用于產品的生產鏈中,才能對末端廢水實行總量控制,使污染最小化。由此清潔生產的概念涉及兩個全過程:一是生產全過程采用無污染、少污染的工藝和先進的設備,利用高科技和新技術進行工業生產;二是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要求從原材料的選用到使用后的處理不構成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例如,分析紡織印染各工序用水量可知,水洗在整個生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減少各工序的用水量,提高水洗效率,是控制和減少廢水排放量的有效手段。染整工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應由染化料供應方、加工方及立法機構三方協同改善。供料方應研制高固著率、低毒性、低COD制品,加工方應篩選染化料、優化配方工藝及操作,盡可能采用循環加工法,采取有效廢水處理措施等,從環境維護及經濟的雙重角度考慮產品開發和研制。
3.淘汰傳統污染工藝,實現綠色生產
傳統的工藝發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導致自然資源的耗竭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理想的綠色印染生產工藝,應該是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無害;排放廢棄物對人類生存環境無害;操作環境對勞動者無害;成品在服用過程中對人體無害。它所著眼的不是消除污染引起的后果,而是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把污染防御的理念運用到產品開發設計及綠色染整加工技術。紡織、印染、整理的各生產工序應在生態良好的條件下進行,對空氣的凈化、噪聲的降低、污水的處理,都達到生態標準。
綠色清潔生產技術是發達國家產業界共同追求的技術,將綠色技術應用到紡織品的生產加工中,加大科技投入,盡可能采用國際標準,掌握紡織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指標的設置和限量變化信息,以便采取相應措施,采用綠色材料,通過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包裝,生產出節能、降耗、減污的環境友好型產品。
4.采用無廢生產工藝新技術
染整工業受環保法規的制約愈來愈嚴格,傳統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難以為繼。所以,在印染加工過程中采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工藝、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減輕終端廢水處理的負擔十分必要。如閉環式加工工藝(零排放印染加工工程);松堆絲光工藝,非水體系加工工程;激光制網、噴蠟制網、噴墨制網、噴墨印花技術;智能化。
5.清潔生產與技術改造相結合
紡織企業技術改造是實施清潔生產的重要于段,要全面和科學地考慮清潔生產技術的采用以及清潔生jA:審計的方法問題,通過環境和經濟綜合分析、比較而選擇出的技術改造方案(包括設備、工藝、原料等方面),應屬于清潔生產技術的范疇。
印染的工藝是依據纖維類別、染化料和設備的性能及對纖維織物印染產品的要求,篩選和設計流程、制定參數。紡織原料、染化料、設備是保證產品質量、檔次、效益的基礎,應加速與纖維性能配套的染化料、助劑的開發進度,研究科學、合理的印染新技術。例如,當前超細纖維織物印染加工遇到很大困難,在色光純正、鮮艷、飽滿、色牢度上落后于國外,且染色不勻使基本質量不能保證,同時染深色要比同類織物染化料用量大幾倍,這不但增大染化料與能耗成本,而且加重廢水處理負擔,超細纖維染整加工新技術的開發尤為迫切。
目前清潔生產的推廣和實施已經納入國家和各地方經濟計劃發展部門統一管理,將有利于技術改造與清潔生產的結合。我國已成為紡織染整加工生產大國,只有加強科技開發,特別是原創性技術開發,才能使我國盡快成為世界紡織染整強國。
6.立足循環經濟
加強廢物的回收與利用,實現紡織業t產的清潔化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們的健康安全。對于有用的資源,要有充分的回收措施,如從洗毛廢水中提取羊毛脂和各種化學溶劑,在絲光廢水中回收堿液,用超濾法在染色廢水中回收染料等。對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如高分子廢棄物的微生物降解和再利用、光催化氧化尤廢練漂工藝與設備研究等,應促進其產業化。
來源: 印染在線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