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1987年得悉,失傳千年的古老印染工藝──夾纈,居然還在浙南民間流行。
初次見到夾纈作品,便是這塊“百子圖敲花被”,那是1990年,在上海的“中國藍印花布館”,同時也首次見識具備“明渠暗溝”秘密的夾纈雕花古版。
1997年10月,我們前往浙江省宜山鎮蒼南縣工作,上海見到的“百子圖”便是由此地作坊供應的。
在這間彌漫著藍靛顏色和氣味的作坊里,我們見了笑吟吟,藍手夾白煙的老藝人陳康算。他不多話,立即在這藍色世界里示范操作起來。經過了調藍靛之后,便是一連串夾版,一次又一次的浸染、卸版、展開夾纈、晾曬的歷程。工作了三天兩夜,完成翔實的拍攝工序,記錄了完整的工藝。
夾纈是在工藝典籍上列入失傳,并且說不清技藝,甚至推測錯誤。居然還在民間默默傳承,令人興奮!當我們工作完畢要向主人告辭的時候,突然聽到作坊的主人結束行業的宣布。我們震撼不已!怎么辦?
幾經研究了解,我的決定是向他們訂購一千條,因為一年作坊的營運是生產一千條夾纈。從紡織土白布、打制藍靛染料開始,才輪到作坊染布的工作……夾纈作坊的藍靛大鍋才能保持溫熱狀態,一落落的布由鍋中抬起、攤開,在陽光下展示燦爛的藍花。
為延續作坊的壽命,漢聲竟成了千條夾纈的認購者。隨著漢聲雜志108期夾纈的報導,海外的織染學者、研究者,紛紛組團前來,讓漢聲的編輯導覽夾纈的作坊。千條夾纈陸續由熱心的讀者打電話,或親自來購買,去美化他的現代生活。
夾纈作坊一家家的復蘇,因為這項文化工藝產業而帶動了當地旅游事業。
來源:中國洗染行業信息中心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