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電子雕刻即光電雕刻。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末從聯邦德國進口了一臺電子雕刻機.從此我國的花筒制作開創了電子化的新時代.由傳統的照相制版向電子雕刻制版轉變 電子雕刻技術有機電式雕刻、激光直接雕刻、激光燒蝕雕刻和電子柬雕刻四類.其中機電式雕刻技術以其優秀的圖像復制品質,穩定可靠的雕刻質量、較高的雕刻效率得到廣泛的應用 本文將對機電式電子雕刻制印花滾筒的基本原理、工藝過程及發展進行闡述。
1 電子雕刻機的工作原理及特點
一般的電子雕刻機由原稿滾筒、雕刻滾筒,掃描、雕刻、傳動系統和電器柜等組成。工作時掃描頭把原稿密度深淺的反射光[2].經過鏡頭進入光電倍增管.將光的強弱轉換為相應強弱的電信號.并與點訊號混合.再經過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電磁機械雕刻系統.將電信號轉換成機械動作進行雕刻 雕刻滾筒與原稿滾筒同步運轉.同時雕刻系統沿著滾筒軸向移動.雕刻系統是由掃描系統經過計算控制的尖銳的鉆石刀在雕刻滾筒的銅面上按信號強弱雕出深淺不同的錐形點子構成網點圖案。
現代電子雕刻機制印花滾筒.不需通過掃描單元輸入信息(如通過數碼相機輸入).所有的圖像數據、設備驅動、參數等信息都以數字化形式傳統輸到電子雕刻設備上 電雕系統的關鍵技術有驅動電路技術、數字信號自理器應用技術、交流伺服技術、高頻電磁鐵技術等。與其它制版技術相比.制版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加工周期短、勞動強度低、制版質量高、可適宜雕刻云紋等花樣,且性能穩定、適應范圍廣、利于環保、目前在印花滾筒制版領域占主導地位。
2 單元電子文檔的處理、拼版及打樣
2.1 單元電子文檔的處理
印花圖案首先經相應的設備.例如掃描儀或數碼相機等把被印的信息輸入到計算機.然后通過適當的軟件(如PH0T0SH0P)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理.制作成單元產品.圖像處理包括圖像編輯及處理:圖像編輯指用多種方式繪制點、線、多邊線等,并有特繪功能(如泥點、撇絲、干筆等),曲線擬合、顏色替換,線型線寬選擇、圖像四方連續、鋪設任意底紋、圖像漫游等。圖像處理如平滑、圖像增強、細化去雜點等操作,還可進行圖像校斜、尺寸調整等分色處理是指在計算機上接回頭、并色、修改及取單色稿的過程。
(1)接回頭:由于來樣一般是一個小的完整花回(有時回頭不十分準確),在出分色膠片時,要在豎直,水平方向上連曬數倍,才能形成整幅圖案.計算機分色設計中考慮了工藝上常用平接1/1.跳接 (1/2、1/3、1/4)接回頭方法,并能自動確定最小花回。
(2)并色:并色是將圖案中的各種色彩歸類為原圖樣的顏色種數.并色處理就是將其還原為原來的色彩。由于來樣(布樣)帶有布紋、雜色、折皺以及色均度差等情況.掃描進入計算機內的顯現的色彩很雜.在經過掃描處理工序后.還需經過專門的并色處理,系統為用戶提供256套顏色.并以調色板的形式在屏幕上可選,用戶可以通過窗口的操作,將圖案還原為原來布樣所具有的套色數。
(3)修改及分色處理:由于來樣帶有雜色等情況.并色后還需要經過修改處理.系統專門為花樣的修改提供了3O多種修改工具,如橡皮(去雜色)、剪刀(對圖案進行裁邊處理)、旋轉(將花樣在任意角度平面內旋轉)、縮放(將花樣的寬高縮放在印花工藝所需尺寸)、邊緣平滑(將色塊、線條的邊界自動平滑.或叫去毛刺)等等,可以滿足各種花型的修改和綜合處理。如有的圖案有壓色、借線、合成色、防留白、留白等印花工藝要求時,可以在分色過程使用全部擴張、局部擴張和其他繪圖工具進行處理.達到工藝所需要求。
2.2 拼版
完成單元產品的制作之后.需要按照雕刻版輥的要求.將單元產品拼成用于雕刻的大版文件,即拼版處理 拼版時首先將接受的文件做裁切,一般單元文件都帶有裁切標記.可以以其中的一個作為基準.要注意的是標記線有線寬,對于矢量文件要規定以標記線的邊緣還是中心為基準.象素圖一般以邊緣第一個不是灰度的象素為基準。訂好基準后輸入裁切尺寸對矢量狀態的文件,此時要根據要求保留出血.尤其是無縫連接的,至少保留0.1 mm 的出血邊. 以防止邊緣留白或網點變小而形成邊線,對象素狀態的文件.要分別裁切出出血和內圖完成拼版之后.需要在拼好的版面上放置用于后工序控制的控制標記.主要有用于控制準確套印的套印標記.用于控制裁切的分切標記等。
2、3 版式打樣
版式打樣是對圖像質量的檢查.以便最后一次檢查和確認拼版工作準確無誤。電雕制版時版式打樣采用數碼打樣,例如噴墨打印、激光打印,讓客戶對整體設計方案和彩色效果進行判斷.當客戶確認了樣稿以后.就可以把設計好的版式傳到電雕車間下單制版。
3 電子雕刻制印花滾筒的制作工藝
3.1 花筒準備
花筒準備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它的質量對制版質量有較大影響。
花筒的材料一般是銅鋅合金(含銅97.5%~98 %,鋅2% ~2.8%,含雜小于0.2%),硬度應達到78~ 84HB 一般新花筒的圓周為402~446 mm。花筒呈中空.兩端內徑不同,成錐形,內徑大的一頭稱大頭,內徑小的一頭為小頭.將花筒裝在傳動部分的錐形軸梗上.與花筒內腔恰好吻合,花筒上有一鍵銷,裝花筒時必須對準軸梗的鍵槽 花筒的長度隨規格而不同.從915 mm到1500 mm不等,要根據所印織物的門幅選定.且與印花機工作幅度、裝花筒零件、刮刀刮漿盤的長度等有關,在一般情況下:
雕刻寬度=花布印前半制品寬度+3 -4 cm 如果雕刻寬度過度.既浪費色漿又損傷襯布:但是.當印整幅大花或某些裙布花樣時,花筒的有效雕刻寬度應略小于花布寬度。
一般花筒的圓周等于單元花樣上下尺寸的整倍數,如果有多余的話要用車床車去,車去多少取決于雕刻時花筒所需的尺寸.花筒每車過一次,花筒的周長大約減少 1.5~2.5 mm.舊花筒可將舊花樣雕刻的深度車去后再繼續使用.當花筒圓周到達 350 mm左右時,便不能再用。一般花樣在花筒圓周上的重復雕刻的次數稱為回數。每套花樣的花筒.其圓周大小要求一致.誤差不應超過0.1 mm,精密的幾何花樣則要求更高.否則易造成對花不準。
花筒車好后.先用手工修補表面砂眼,然后放在磨花筒機上用中粗磨石水磨.再用粒細、質硬的光石水磨.使花筒表面光潔,磨好的花筒,不能用手摸。以備后用。
3.2 試雕
根據原稿的要求.在雕刻之前必須由電雕人員確定好起雕位.即對準“十”字線.并結合被印產品制定試刻值。雕刻前的試雕十分必要。試調的作用就是調整震蕩電流、振幅、基線的變化范圍.使得雕刻出來的暗調、高光和通溝達到工藝要求 試雕的具體方法是雕刻短試雕文件.它是專門用于試雕的小圖或參數文件.通常包括幾行高光點.幾行實地點及幾行中調點。排列方式有橫向的也有縱向的.一般都較短.長度為5~10 mm 試雕一次后.用網穴測量高光、暗調和通溝的大小,根據前述規律,調整相應的電流值.再試雕,再測量調整.直到達到工藝要求。經過試雕將雕刻電流調整到合適值以后.即可設定雕刻起始位置并開始正式雕刻。
3.3 雕刻
在整個雕刻過程中.雕刻刀以一種震蕩的方式在運動.并始終保持一定的震蕩頻率 頻率發生器保證提供一個穩定不變的震蕩電流.所有的運動包括掃描滾筒(若有)、雕刻滾筒的轉速、掃描頭(若有)、雕刻頭的橫向進給速度等都是以震蕩電流為基礎進行計算和控制.在此基礎上的雕刻滾筒的轉速和雕刻頭的橫向進給.使得尖銳的鉆石刀在雕刻滾筒上按信號雕刻出網穴.就形成了一定的網線和網角.構成了印花圖案。
3.4 后整理
滾筒雕刻完以后,還需進行以下操作:清潔滾筒(用丙酮酸將滾筒擦干凈)一電解除油一清洗一活化(用5%的硫酸)一鍍鉻一清洗(用 400#水砂摩擦鋼輥)
3.5 注意事項
(1)注意雕刻前首先清潔版面并涂上專用的雕刻潤滑油.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幾點:搬運滾筒時應戴好手套.避免手汗污染滾筒表面:當需要用小車搬運時.應在小車上與滾筒接觸的部位包好襯墊.防止滾筒在搬運的過程中被擦傷:安裝滾筒時.應避免滾筒意外砸下.砸傷機器或部件.對手動搬運有困難的大滾筒.應考慮安裝吊車或龍門架.也可使用液壓小車:加涂雕刻油時應注意選擇質量好的雕刻油.并控制好用量.劣質或較多的雕刻油均有可能導致雕刻頭上的橡皮過早老化而影響雕刻頭的使用壽命。
(2)雕刻刀與版輥的相對位置對雕刻電流的調節也有很大的影響 雕刻刀與版輥的相對距離是通過調節滑腳或直接調節雕刻刀控制。雕刻刀與版輥的相對距離以雕刻頭無電流狀態.在版輥上剛剛可以劃出刀線為好。如果雕刻刀不能劃出刀線。則說明雕刻刀距離版輥表面太遠.應該退滑腳或進雕刻刀:如果劃出的刀線太粗.則說明雕刻刀距離版輥表面太進.應該進滑腳或退雕刻刀。
(3)當同一色版上既有文字又有電分圖或大實地色塊.如用同一線數角度無法兼顧的情況下.采用分次雕刻的方法加以解決在多次雕刻操作中.大部分的做法是事先將工藝要求的所有雕刻工藝的試雕都完成.記錄或保存調整后的電流值.一次設定雕刻起始位置 當完成一次雕刻后.輸入或調入下一次的設定電流.而不再重新設定新的起始位置.以確保多次雕刻的位置不變。
重復雕刻是在一次雕刻無法達到印花要求的情況下使用的特殊方法.通過重復雕刻.在第一次雕刻的網穴上再雕刻一次.以達到加大網穴含墨量的目的。
(4)工作環境:主要是指工作環境溫度、濕度及電壓的變化。電雕車間的溫度保持在20+2 oC.濕度保持在相對濕度在50%~60%.電壓波動不大于10 %。
(5)日常維護根據各電雕機的說明和實際運行狀況,對運動部分進行定期的保養和維護。
4 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雕刻制版技術也與時俱進的發展.超精細雕刻技術已經問世.智能化和高頻雕刻技術是主要的發展方向。雕刻系統智能化包括自動試雕. 自動快速越過非雕刻區域.自動更換版系統等。雕刻頻率是影響電雕系統效率的瓶頸.因而研制更高頻率的電磁雕刻頭一直是電雕系統生產企業的主要研究方向。
來源:中國印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