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三)、油墨膜的分離(裂)作用
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油墨膜的分離情況。油墨膜的分離作用是油墨在印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與流變性一粘性有關的一個性能,主要討論兩個內容:1.粘性和粘彈力的關系;2.油墨的飛色(即飛墨)現象。 我們知道粘性儀,是一種像印刷機一樣的測定薄層油墨膜(分離)力的儀器,所以,在這里的討論中,我們將盡可能地借助于粘性儀。不管印刷機還是粘性儀,當它們的輥子旋轉時,涂在輥子上的兩層油墨薄膜先合并成一層,然后在兩個輥子間受到剪切,最后,油墨膜再分離開,這就是墨膜分離的成因。 試驗表示在相同速度下,兩個輥子間的牛頓流體的分離情況。可以看出,在最大和最小壓力分布曲線上幾乎沒有剪切,最大的剪切是在夾縫的中間。高壓是在進去的一邊上面,它像一個泵一樣,以大于干凈(指沒有載荷)的夾縫的力使流體通過夾縫,缺口(指破裂)則在(或接近)出去的一邊壓力最小處,形成氣泡并很快擴展,再形成細絲,延長直至破裂(斷開)。這種情況與人們用兩個手指沾以油墨后再分開的現象相似。 油墨膜的分離特性與油墨的長(1engh)短(Short)度有關,所謂長短就是指油墨的所謂絲頭(Filaments),這是指用小調墨刀將油墨挑起來后,油墨往下流動拉成細絲的情況,如果油墨從小刀上流下來時其細絲連綿不斷,這就叫絲頭長。絲頭長的油墨當流下的細絲斷開時,常常出現細絲回抽(縮)現象。如果油墨從小刀上流下時斷開較快,而且其細絲是斷斷續續的,這就叫絲頭短。絲頭短的油墨當流下的細絲斷開時,其細絲的回抽現象比絲頭長的油墨要輕得多。 在印刷過程中,油墨首先在墨斗中受到剪切。一般地說,絲頭長的油墨其下墨性能比較好,絲頭短的油墨則在墨斗中轉動性比較差、下墨也不好。在印刷機上的輥子分配系統中,它能破壞油墨中的任何結構,并在輥子上分配成均勻的墨膜。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油墨太短,則它的分配性就比較差,如果油墨太長,則分離的細絲會形成霧狀而造成“飛色”之弊。當油墨傳到版面進而到橡皮布上,最后到達紙上時,在每一個分配轉移過程中,油墨部首先要受到高壓,然后到達很高的張力而分離。由于轉移到紙上后油墨會滲入到紙張的疏松組織中去,故油墨膜在橡皮輥和紙張之間只有一部分分離。 油墨絲頭的長短,除了以小刀挑起來作觀感判斷外,以數字表達的有前面提到的“油墨與屈服值”的斜率一項中的內容,即斜率越大則表示油墨的絲頭越長。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所謂短度(以Z表示)法,這可利用已經測出的油墨的塑性粘度和屈服值按下式計算之: Z=t。/η (1) 短度Z的數字越大,則表示油墨的絲頭越短。反之,則表示油墨的絲頭越長。 短度Z:即蔡氏短度(Zettlemoyer′s Shortness)。 顯然,油墨絲頭的長短對于油墨的印刷性能與印刷效果都是有很大影響的。例如油墨的絲頭太長時,由于形成的長絲會回抽,所以有可能使印品帶有斑點,其印刷網點也不如比較短的油墨完整——所謂“立”得起一些。對于雕刻凹版油墨來說,絲頭長的油墨不易在版上擦凈,等等。 1、粘性和粘強力的關系。 對于任何一種流體來說,當對其進行力學研究時,一般都牽涉到粘性與彈性兩個性質。就油墨這類流體來說,它們在印刷機上當分離速率比較小時,由于粘流作用而油墨將被分離,這就是由于粘流作用(因時間足可使其發生流動)而油墨對力發生感應的一種現象。當然,隨著分離速率的增加而流體油墨對力的流動感應也與時間成比而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彈性的瞬時性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可以假設:當用一種給定的、臨界的、很高的分離速率時,則油墨雖然是種塑性流體,但卻可以認為它接近具有彈性固體的性質。因為當應用的力超過物質的粘附強度時,物質就會發生分裂。 我們知道,在固體的破裂過程中,首先應當確定固體的類型,脆性固體可以認為是種具有純彈性的物質。對一些脆性材料來說,導致破裂所需的最大能量相等于形成新的表面所需的能量。 破裂力可以由引力距離所分開的表面自由能表示之。對于大多數固體來說,其表面自由能一般在幾百個爾格/厘米2之間。油墨的表面自由能的平均值為30—50爾格/厘米2。 來源: 卓創資訊化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