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生意社12月6日訊 紡織重鎮的紹興正面臨著盛世危局。
有榜樣的倒下,當地最大印染企業浙江江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逃跑,欠債十數億,在政府的力導之下,才逃脫了破產清算的命運;有數據的下滑,在剛剛結束的廣交會上,我國的傳統出口大項紡織服裝產品共成交34.2億美元,較上屆下滑39.3%,紹興無疑也受累其中。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在對紹興實地調研后認為,紹興在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應對,因為“左也死,右也死,往前一沖就不死。”
導報記者和趙林中的對話就始于這困難時期對這個困難行業的思索,這名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說,“我們要從民生的高度定位紡織產業”。
紡織業是經濟危機的重災區
紡織目前日子不好過,大家好像都有這個認知。你是業內人士,能不能告訴我們情況到底如何?
趙林中: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產生沖擊,紡織服裝業的外貿依存度高、勞動力密集,更是首當其沖,我覺得說紡織業是此次經濟危機的“重災區”也并不過分。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人民幣升值、原輔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上外部需求不足等各種疊加因素,規模以下(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下)紡織企業倒閉的現象時有發生。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今年1-8月份,規模以上的4.6萬家紡企中,有三分之二處于勉強維持的狀態,利潤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其他三分之一的平均利潤率為8.6%。1-10月,紡織品服裝出口1536.8億美元,同比增長5.86%,較今年上半年回落了5.19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回落13.84個百分點,為近6年來的最低。如果考慮到匯率升值13.5%的因素,以人民幣計算的1-10月紡織品服裝出口更是下降了7.64%,這也是人民幣計價的紡織出口增速連續第5個月回落。而廣交會的落寞,更說明紡織服裝行業2009年的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我建議把紡織行業作為事關民生、事關社會穩定的行業來看待,而不是輕易斷定為“夕陽產業”、“過剩產業”,任其自生自滅。
我們不是夕陽產業
我知道你從事紡織業20余年,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很多的經驗。你一定設想過如何度過這次難關。趙林中:國家最近出臺了很多政策,也希望能通過拉動內需和促進出口的雙向措施,幫助輕紡工業走出困境。“國六條”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紡織行業高度重視,但要從根本上改善紡織行業的現狀,促進紡織工業的持續發展,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還需要盡更大的努力。
在這里,我想呼吁國家能對我們行業的定位有新的支持。
你的意思是紡織業受到的對待不公正?
趙林中:我是希望國家能更加重視我們行業的存在和發展。行業地位是由國家對產業的定位決定的,只有改變對紡織企業的定位,才能改變其行業地位,這是所有具體問題解決的根本前提。
中國紡織業的實際海外依存度為30%,意味著一旦紡織品出口受挫,中國的工業發展和就業形勢都會受到嚴重威脅。據統計,紡織品全年出口每下降10%,全行業的銷售收入將下降6.3%,就業崗位將相應減少61萬個左右。而對美國的出口每下降10%,我國的紡織行業勞動力就業減少8.8萬人。今年1月—5月,我國紡織業實際就業人數減少4.6萬人,而去年同期是新增20萬人,這一增一減,今年前5個月實際少吸收就業近25萬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國,紡織行業也是吸納就業人口最多的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產業的興衰直接關系到大約2000萬產業工人的就業,間接影響到1億農民的生計。救市先救紡織,救紡織就是救農民。
正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的那樣,輕紡工業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保持輕紡工業穩定健康發展,對于保障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等具有重要意義。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紡織工業具有很長的產業鏈,其中棉紡、絲綢、毛紡等行業的原料與農業息息相關。紡織行業發展所需的原料關乎1億農民的生計,紡織行業的2000萬產業大軍中,70%是農民工。1400萬農民在紡織服裝企業里打工,如果按照年收入1萬元粗算,紡織服裝業給農民帶來的直接經濟收入就達到了1400億元,提高了1000多萬個農民家庭的生活水平。“以工促農”、“以工養農”,紡織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不僅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與黨的“十七大”精神根本符合。
我建議把紡織行業作為事關民生、事關社會穩定的行業來看待,而不是輕易斷定為“夕陽產業”、“過剩產業”,任其自生自滅。
紡織行業呼喚更大的金融扶持力度
紡織業現在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趙林中:資金。從去年底起,資金問題已經成為紡織服裝行業遭遇的最嚴重的困難。紡織企業難以從銀行得到貸款,只有通過其他融資渠道籌集資金,維持生產,但融資成本要遠高于銀行貸款的成本。國家相關貸款政策雖然給予中小企業一定額度的資金,但是具體如何做并不明朗。金融機構普遍認為紡織服裝是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有些銀行甚至把其列入夕陽產業。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雖然對行業沒有明確限制,但需要考核企業經營業績,而紡織服裝業是微利行業,很難獲得支持。在從緊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下,針對紡織服裝行業的信貸,銀行一直是從嚴控制,貸款規模壓縮、貸款利率提高、貸款到期不轉貸。一些商業銀行甚至只要看到企業名稱里有‘紡織’、‘服裝’字眼,就避之不及。而貨幣政策適度寬松后,地方銀行對紡織服裝企業的貸款仍然沒有放松。
解決紡織企業融資難題一是要衡量紡織產業是否產能過剩,是否在國際上還有比較優勢;二是不能用傳統眼光來判斷紡織產業的技術含量,紡織服裝業并不是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更不能說這個產業就是落后淘汰產業;三是各種標準不能過度,要考慮環保、產品技術等國際通用標準是否適用行業,哪些標準是超乎國際水平的,比如勞動用工、工時標準我們比發達國家要求還高。可以說,紡織行業也有高新技術,轉型升級的潛力是巨大的。因此,要改革不合理的產業政策導向,建立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對紡織行業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減稅、貼息、注資、融資等等,對有基礎、有前景的紡織企業給予更多的融資支持。
在危險的時候要搶抓機遇
你準備怎么過這個冬天?你希望怎么鼓勵自己和同伴們?
趙林中:我想首先我們對問題要有正確的認知。國家政策雖然提振了紡織行業的信心,但行業的困難不會這么快就過去,有許多具體困難需要解決。目前出臺的六項措施除了擴大內需外,只能說是緩解了行業的壓力,未來的形勢依然嚴峻。國家銀根緊縮時,往往最早犧牲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單靠做品牌、更新設備來自我調整,產業陣痛很大,還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我建議廣大紡織企業,心要“熱”,頭要“冷”,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做可以做、應該做、能做好的事。在當前宏觀環境困難的情況下,要推進制度改革、加強內部管理、開展員工培訓、推進節能減排,等等,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在產品層次上優化創新,提升設計、生產和營銷能力,提高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同時紡織企業要抱團取暖,加強企業之間信息交流和溝通,構建產業集群,降低生產、研發等成本。
危險的同時孕育著機會。當前,紡織企業要盡快適應明年的新形勢,有序安排2009年的生產和營銷計劃,避免盲目擴張產能,努力挖掘新市場,出口、內銷兩條腿走路,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