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武漢紡織大學技術研究院“織創薪傳”實踐團8名師生奔赴上海、南通與常州三地,圍繞“紡織產業的傳承與創新”主題開展社會實踐。實踐團通過走訪百年紡織企業舊址與現代化智能工廠,探尋行業發展脈絡,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中厚植行業情懷。 在上海紡織博物館,實踐團成員循著紡織業古今發展軌跡,直觀認識到上海作為中國近代紡織業搖籃的歷史地位,更深刻感悟到經緯交織間凝結的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的"紡織精神",以及幾代匠人用智慧與汗水鑄就的工業文明豐碑。 在南通大生紗廠舊址,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張謇“實業救國”的壯舉和大生紗廠創建的歷史及發展歷程,深切體會到民族紡織工業誕生與發展的艱辛,以及近代實業家們以產業振興國家的赤子情懷。 在天虹大明1921創意園內,大明紗廠退休返聘老員工沈橋慶講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大成公司推進公私合營時需政府注資250萬元,陷入困境。愛國實業家劉國鈞毅然提出以個人股份置換南通大生公司公股,力促大成公司于當年6月1日成為江蘇省首家公私合營企業。這一舍己為公的壯舉深深觸動了實踐團成員,他們表示將以劉國鈞為榜樣,傳承愛國敬業精神。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由原上海第十七棉紡廠蛻變而成,訴說著上海從"紡織之都"到"時尚高地"的跨越。 "我們觸摸著百年廠房的鋼梁,仿佛能聽見紡織機聲與時裝秀場音樂的時空交響。"實踐團成員吳琳參觀后感慨,從棉紗交織的生產車間,到潮流匯聚的設計殿堂,這里的每一處空間轉換,都是城市產業升級的生動注腳。如今,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已成為集多元功能于一體的時尚產業綜合體,讓工業遺產在創新利用中煥發時代光彩。 實踐團成員走進南通大生紗廠的數字化車間,深刻感受到紡織業的創新活力。AGV自動運輸系統與柔性連接技術無縫協同運作,各類紡紗設備如同精密咬合的齒輪有序運轉,呈現出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圖景。中央控制系統如同“智慧大腦”,實時采集、分析并動態調整各道工序數據,實現了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庫的全流程實現了信息化追溯、可視化管控與智能化決策。"此次參觀不僅讓我見證了紡織企業在技術層面的突破,還讓我真切體會到傳統產業如何以數字化轉型為支點,撬動‘老樹發新枝'的蓬勃生機。"實踐團隊長谷博琦說道。 本次研學活動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紡織業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深刻關聯,更激發了青年一代投身紡織產業革新的使命感。感悟紡織業歷史傳承
見證紡織業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