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紡織服裝將會完全實現柔性打印,也許未來每個小區門口都有服裝打印機,刷卡之后就可以等待服裝被打印出來”,大會副主席、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亞洲紡織學會聯盟主席伏廣偉表示,“這樣的情景意味中國紡織行業將面臨巨大的前沿科學與技術的變革。”
“尖端性、前沿性紡織的研究將為紡織先進產業帶來根本性的顛覆!”大會副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黨委書記李陵申談到,未來的紡織業發展要重點關注的技術方面包含纖維新材料的高值化、綠色化及應用廣泛性;先進紡織品的共性基礎研究及數字化、自動化技術難題的攻克等。 日本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現代紡織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倪慶清在其報告中指出:“以輕量高強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代表的現代紡織品在汽車高鐵等交通運輸領域及電磁屏蔽領域的應用,展現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環境要求下,現代紡織前沿技術為產業發展和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梅順齊則表示,未來紡織行業將主要通過從傳統到前沿技術的轉型升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都是紡織行業實現“雙碳戰略”的重要抓手。 就“紡織裝備創新與發展的路徑”而言,中國紡織機械協會高級顧問、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專家咨詢組專家、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智能制造專家組原主任委員祝憲民認為,目前主要有工業革命、技術進步、產品創新和材料發展這四個方向。 “全球紡織科技創新有望通過兩方面實現。”大會名譽主席、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一是重點關注紡織裝備、材料、工藝及產品的創新,以前沿科技改變產業形態,孕育產業未來與未來產業;二是重點拓展與紡織相關的生物經濟、大健康領域、數字創意產業以及海洋經濟,以前沿科技延展產業邊界,推動融合創新與創新融合。” “一帶一路”朋友圈 共話建設世界紡織“共同體” 同期,世界紡織大學聯盟年會舉行。該聯盟是由東華大學聯合世界各地具有紡織特色的大學于2018年發起成立的非法人學術團體,共有來自18個國家35所成員高校。本期年會主題為“共享數字機遇,共創綠色未來”。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塞爾維亞、伊朗、馬來西亞的高校代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機構的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進行了交流分享,共同探討全球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如何應對世界形勢變化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深入交流“一帶一路”國家之間關于紡織科技發展的新策略: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國際紡織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從而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服裝類大學的交流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近年來,東華大學立足紡織、材料、設計等優勢學科,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跟蹤國際紡織學術和產業發展前沿,不斷拓展學科發展領域,服務于國家紡織行業的科技攻關和自立自強,大批的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建筑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俞建勇指出,“未來,東華大學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繼續發揮學校在先進紡織方面的學科優勢,匯聚精英、集聚智慧,為全球紡織科技、教育、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努力成為國際紡織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領跑者,用紡織人的中國智慧凝練世界紡織學科發展的中國方案。” 來源: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