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印染布產量創下了10年來的新高——2021年,累計產量突破600億米。而在經歷了2020年的低谷期后,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印染企業營收同比增長超過15%,增速直線上揚。
當然,報告也指出,印染行業的發展形勢仍然復雜,《印染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表示,要在行業增長、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四大方向上發力。而綠色制造顯然是避不開的中心點,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推動制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都是寫入規劃的發展路徑。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四川、廣西等各大省市自治區均已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來引導印染行業進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通道。 如浙江,要求紹興、溫州、嘉興、湖州嚴格控制紡織印染制造業產能,大幅提升單位增加值能效水平,加大紡織印染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改造力度;如上海,要求印染行業加強企業內部廢水利用;如江蘇,要求突破紡織綠色加工、再生纖維等技術;如山東,要求依托泰安、青島、濱州、淄博、煙臺等地的優勢,培育智能綠色印染基地…… 顯然,印染行業的清潔生產腳步要加快了。畢竟,印染行業不僅是高耗能行業,還是個廢水產生“大戶”。 退漿階段會產生堿性廢水,污染物濃度很高,COD值高;精煉階段也會產生強堿性廢水,纖維素、果酸、油脂、表面活性劑等都是常見的污染物;漂白階段也不用說,廢水量很大,不過污染程度相對較輕,值得注意的就是漂白劑殘留;還有絲光、染色和后整理等階段,都會排出廢水,含有氫氧化鈉、有機物,還有漿料等雜質。據悉,滌綸仿真絲所經工序還會產生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廢水,這類廢水處置的技術門檻相對更高。 別說污水了,就算是污泥處置也并不是那么簡單的。由于工藝流程的差異,印染廢水污泥需要委托專業的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單位進行專門處置,而一般生活污泥處置單位不一定具備印染污泥處置能力。 除了廢水,在廢氣處置上,印染行業也有一套標準需要遵守。以浙江地方標準《紡織染整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33/ 962-2015)為例,顆粒物排放限值在10-20mg/m3不等,VOCs限值在30-60mg/m3不等,甲醛在1-4mg/m3不等,苯系物在2-10mg/m3不等(特殊工序和情況除外)。 另外,排污單位監測規范也在逐步完善。根據《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紡織印染工業(HJ 879-2017)》標準,自動監測對監測點位、監測指標、監測頻次等均做出了規范要求,流量、PH值、COD、氨氮、硫化物、苯胺類、總銻、六價鉻;非甲烷總烴、甲苯、顆粒物、臭氣濃度、氨、硫化氫等,都需要做記錄,并且還加入了噪聲監測,周邊環境質量影響監測指標等。 另外,對生產和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等也要進行記錄,同時按照HJ 819公開信息報告、應急報告和信息。 行業發展全面向好,減污降碳也不能落下。“雙碳”目標在前,印染行業作為排污“大戶”,自然要更積極融入清潔生產的升級和改造浪潮中。 來源: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