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
“雙碳”目標實施以來,利好氫能、風電產業等產業的政策不斷推出,風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領域由此快速崛起,并帶動碳纖維滲透率提升。碳纖維相關行業跨入高成長新材料優質賽道,國產碳纖維企業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需求旺盛,潛力巨大 近年來,隨著汽車、航空航天、電子電氣、風電葉片等領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行業對碳材料的需求量逐年倍增。以風電葉片領域為例,全球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從2004年的800噸,一度飆升至2020年的30,600噸。而隨著碳絲生產技術的提高和應用范圍的拓寬,碳材料價格逐漸上浮,2020年碳纖維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產品均價已增長至41.4萬元/噸。 由于碳纖維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以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根據賽奧碳纖維數據顯示,全球碳纖維需求從2008年的3.6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10.7萬噸,年復增長率為9.5%。 與此同時,隨著下游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領域的拉動,中國碳纖維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從2008年的0.8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4.9萬噸,12年年復增長率為16.0%,明顯高于全球增速。中國需求占全球的比例也從2008年的22.8%提升至2020年的45.7%。 根據《2020年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碳纖維下游需求中,風電葉片、航空航天、體育休閑、汽車、碳碳復材分別占比約41.0%、3.5%、29.9%、2.5%、6.2%。風電葉片成為幾大行業中需求占比最高的領域。 而中國碳纖維需求在全球市場中也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風電葉片碳纖維在全球中的占比,已提升至65%左右。2016年至2020年全球風電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國內風電碳纖維增長是主要的驅動因素,國內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在全球中的占比從約17%提升至約65%。另據《2020年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中國碳纖維需求分別有望達20萬噸和14.9萬噸,2020-2025年復合年增長率13%、25%。 由此可見,國內碳纖維行業的大發展時代來臨,行業崛起已經成為必然。 質優價高,市場青睞 那么,在品種繁多的新材料市場中,碳纖維為何備受市場青睞呢? 一方面,由于碳纖維具有質量輕、強度高、結構穩定的特性,是一種質地優異的戰略性材料。密度與鎂和鈹基本相當,不到鋼的1/4,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結構件材料可使結構質量減輕30%-40%。但強度卻比鋼高出5倍,也比鋁合金高4倍,并且在各項性能測試中,均優于其他大部分主流材料,不易變形。因此,碳纖維復合材料廣泛應用于下游產業,在輕量化、高強、高模等應用領域優勢明顯,對國家發展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因為碳纖維制備技術壁壘較高,工藝復雜,其產品越往下游附加值越高,尤其是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高端碳纖維復材,因下游客戶對其可靠性、穩定性要求十分嚴苛,所以產品價格也較普通碳纖維呈幾何倍數增長。 據信達證券調查數據顯示,按照“原絲-碳纖維-預浸料-民用復材-汽車復材-航空復材”的價格層級來看,從40-8000元/公斤不等,每經一級深加工產品價格都將實現飛躍,航空復材價格較原絲更是翻了200倍,市場空間巨大,成為各國爭相開拓的領域。 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然而,現階段我國碳纖維產業仍在有較大提升空間,在核心技術裝備、產品性能、生產成本與規模等方面較美、日仍有差距,因此,“技術創新、政策扶持、應用升級”就成為國內碳纖維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截止2020年底,全球碳纖維產能約170.9千噸,其中包括日本東麗在內的日本三大巨頭占據81.4千噸;德國SGL運營15千噸;美國Hexcel+Cytec/Solvay+陶氏投運20.8千噸。而我國在碳纖維生產領域還有提升空間,必須奮起直追。 不過,國內各大生產企業已經做足了追趕的準備。目前,我國在該領域生產規模最大是臺塑,其次為吉林化纖系、中復神鷹、恒神股份、光威復材(300699)等。各家均有產能提升計劃,吉林化纖系計劃到2025年產能達8萬噸(即新擴約7萬噸),其次,中復神鷹、光威復材、上海石化等也有較大的擴產規劃,此外新增的新創碳谷、杭州超探等公司也在不斷壯大中。 國內生產企業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在碳纖維全產業鏈中,原絲生產、預氧化、碳化是生產成本占比較高的環節。得益于行業和政策紅利,吉林碳谷(836077)等各企業紛紛實現降本增收,近年來各類原絲毛利率呈現提升趨勢。同時,除了均價的提升趨勢,單位成本也呈現下降的趨勢。 此外,包括精功科技(002006)等一些國內優質設備生產企業,正在切入碳纖維的關鍵生產環節。并在碳纖維設備領域有較大突破,在氧化爐、碳化爐、石墨化爐、表面處理設備等方面取得進展,產業技術進一步成熟。 優質標的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