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在國際金融危機下,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意識到: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化“危”為“機”。而不久前國家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不僅讓紡織企業增加了戰勝危機的信心和勇氣,更為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這件衣服雖然看起來是一套普通的西裝,但它所采用的面料是100%羊絨,每平方米克重只有180克。”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指著自己的 西裝自豪地說,“這種比蠶絲還薄的新型羊絨面料是用我國自主創新的技術紡出來的。目前,即便是紡織工藝最為先進的意大利等發達國家也做不出這樣的面料。”
“通過科技創新,我們已經能將羊絨紡到200支以上。這些自主創新技術,不僅大大增加了國際定價權,而且大大節約了成本,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利潤。”邱亞夫對科技創新深有感觸。
在國際金融危機下,越來越多像山東如意集團這樣的紡織企業意識到: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化“危”為“機”。而不久前國家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簡稱《規劃》)不僅讓紡織企業增加了戰勝危機的信心和勇氣,更為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快速發展突遭危機
多年來,我國紡織工業一直發展較快,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
記者從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獲悉,紡織工業為我國創造了2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其中80%的崗位面向農民工,而且每年使用約900萬噸國內天然纖 維,涉及1億名農民的生計。目前我國20%的紡織工業產值源于出口,一般貿易比重達到72%,貿易凈出口占全國貨物貿易凈出口的60%。
然而,有專家指出,紡織工業在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進入轉變發展方式最關鍵的時期,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益、出口都出現嚴重困難。
今年1-2月份,全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0.27%,增速同比回落16.28個百分點;利潤同比降幅達到8.1%,25% 的企業出現虧損;全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24.51億美元,同比下降14.78%;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僅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就比2008年5月底減少 69萬人。規模以下企業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創新是《規劃》的核心
為了振興紡織工業,幫助眾多身陷危機的紡織企業突出重圍,國家出臺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對中小紡織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規劃》同時提出,要加強技術改造,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的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
“毫無疑問,《規劃》是我國由紡織大國變身紡織強國的重要催化劑。而創新就是催化劑的核心成份。”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認為,雖然我國可 以生產世界上任何種類、任何質量的紡織服裝產品,并成為跨國采購商的首選,但是我國紡織業在跨國產業鏈上獲得的市場價值只有15%-20%。究其根源,這 與我國創新文化缺失、創新能力薄弱等存在直接關系。
企業應以科技“御寒”
杜鈺洲認為,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才能扭轉我國紡織業當前的不利局面,爭取變被動為主動。
事實上,很多紡織企業已經開始依靠科技抵御市場的“寒冬”。愛慕集團董事長張榮明表示:“只有不斷開發出新的產品和品牌,才能滿足不同層面消費者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技術研發,我們與北京服裝學院建立了人體工學實驗室,積極研發更加適合人體的產品。”
加快科技創新也讓企業得到市場的認可。2008年,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的企業,其新產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平均達到 47.85%,新產品平均利潤率超過35%。盡管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在纖維材料開發應用,高品質、功能性、生態型高附加 值產品開發,產業鏈上下游的集成創新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表現尤為出色。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紡織業雖然舉步維艱,卻有30%的企業銷售增長了23%,利潤增長了33%,而這30%的企業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 98%。杜鈺洲認為,原因就是這些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進行技術創新。“應盡快把技術創新從30%的企業擴展到全行業,在大量的中小企業中普及先進技 術,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杜鈺洲同時指出,除了推動技術創新,紡織業還應從3個方面加快創新步伐。首先,真正把創新落實到隊伍建設上,嚴格遵循“以人比人”的原則;其次 是繼續深入推進集成創新,包括產學研、國內外相結合的集成創新是紡織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三,加快品牌推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 牌,進而達到紡織強國的要求。
結 語
產業調整振興恰逢其時
王海蘊
今年1月14日-2月27日,40多天內,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相繼出臺,這一舉措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絕無僅有,一時間成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焦點。
如此宏大的手筆究竟能帶來什么?能否有效抑制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我國在此時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顯見的原因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近期,我們看到,石化產品的價格比不上原材料的價格;船舶行業的訂單一年 間減少了98%;輕工行業的中小企業在寒冬中紛紛倒閉……于是,各項救急措施不斷出臺:家電下鄉、有色金屬收儲、船舶行業的買方信貸政策,還有從4月1日 開始實施的提升3000多種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都在應對當前的危機中取得了明顯效果。
但救急并不是惟一的目的,正像參與鋼鐵行業調整振興規劃的人士所透露的那樣,規劃由“振興規劃”改為“調整振興規劃”,增加的兩個字包含著太多的意義,這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不僅是各個產業應對目前金融危機的救急之舉,更是著眼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長遠規劃。
過去的30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舉世矚目,而發展中形成的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消耗度過高等問題卻被發展的速度所掩蓋。十大產業調整振興 規劃幾乎都提到了淘汰落后產能,幾乎所有產業內的專家也都說到,即使沒有國際金融危機,這些產業也到了一個該調整的時候,只不過危機讓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 的矛盾暴露得格外明顯。
既然問題已經引起關注,既然到了該調整的時機,既然規劃中不僅有救急的手段,更有根治頑癥的長期調整,那么,不如抓住時機,借著調整“東風”, 對產業進行一次真正的變革。畢竟,我們的資源會有枯竭的一天,如果那時才想起解決問題,恐怕為時已晚。從這個意義上說,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出臺恰逢其 時,其振興的不僅是企業和行業,更是整個中國經濟的未來。
來源: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