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4月22日訊 “紡織業的利潤一般只有5個點,越美卻有35%的利潤!痹矫兰瘓F董事長徐志明說。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天,他的企業仍然不錯。
這些天,徐志明忙得幾乎腳不沾地,在政府開會,和客戶談項目。越美集團是浙江諸暨的紡織龍頭企業,在非洲市場建立了加工工廠和完整的貿易網絡。用當地政府官員的話說,越美是“走出去”的好典型,下足了生產之外的功夫。
不過當地官員也認為,像越美這樣走出去還走得好的企業,在紹興并不是很多。在外部需求巨量萎縮的背景下,更多的民營中小企業仍在“微笑曲線”的底部艱難攀爬。
先行者的獎賞
“同樣做紡織出口,我們掌握住了市場需求,在危機中可回旋的空間比較大!毙熘久髡f。
在境外有數家貿易機構和工廠的越美集團,生產的提花布、印花布主要銷往非洲、美洲。今年,其自營出口目標是增長30%以上,并計劃將非洲的工廠擴大產能。
越美同樣經歷過目前大多數企業面臨的困境。上世紀90年代,地處紹興市南部的越美集團主營紡織面料,每年的自營出口不過數百萬美元。
一位紹興當地紡織業人士介紹說,紡織品產業出口環節繁多,一張坯布織好后,經由印染廠、國營外貿公司、國際貿易商、當地批發商、零售商,最后才到國外消費者的手中?椩炱髽I所能分得的利潤只有產品價格的5%。其中的貿易公司相對強勢,常常拖欠紡織企業貨款。
當年,徐志明常常為追討欠款,一趟趟飛往香港。在中間商那里,徐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產品主要銷往非洲的尼日利亞等國。
為擺脫受制于人的境地,徐志明決定自己去非洲做市場。2000年,徐把貿易公司開到了尼日利亞。這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但輕工業落后,紡織品奇缺。徐剛剛把布料運到當地,即被一搶而空。
“中間環節省掉后,當年的利潤馬上爬到40%,有的新產品利潤甚至超過一倍!毙熘久骰貞浾f,“更重要的是市場需求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非洲大陸上的探險換來了企業的高成長。8年內,越美的銷售額狂長50倍,到2008年,越美集團的年銷售收入達到20多億元,家底日益豐厚。
不過,在剛開始的幾年,“吃螃蟹”的徐志明遭遇了當地政府設立的貿易壁壘。他決定將工廠開到非洲,保證貿易端的利潤。在其極力斡旋下,越美集團于2004年獲中尼兩國批準,在尼日利亞保稅區投資百萬美元,成立了金美(尼日利亞)紡織品有限公司。此后幾年,越美又在塞內加爾、喀麥隆、迪拜等地設立了自己的子公司。
境外辦廠讓越美不僅成功規避了相關國家的進口限制,享受到了當地免稅優惠政策,還利用歐美國家與非洲各國簽訂的國際貿易條約,順利進入歐美市場。
“現在大量的企業在中間制造環節,而產業鏈的利潤其實主要在兩端。我們往上游的創意、設計做上去,同時向下游的物流、銷售延伸開來,拉成微笑的形狀,產業才會真正強起來。”面對記者,紹興市外經貿局辦公室主任唐國忠雙手畫出一道兩頭向上的曲線。
失意的大多數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像越美那樣爬上了微笑曲線的高端。一季度數據顯示,紹興的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23.6%。
在當地官員看來,這是一個比意料中要好的數字。尤其是3月份,進出口數據降幅收窄,甚至帶來了一絲驚喜。但需求持續疲軟帶來的不確定感,仍然在企業間蔓延。
“我們的出口銷售額下降了30%。”嵊州市一領帶生產企業管理者說。紹興轄下的嵊州是國際上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占據全球40%的市場份額。
由于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企業們組成了領帶協會,在國際上有著較強的議價能力。過去很多年,嵊州領帶一直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去年,當地還被樹為浙江省塊狀經濟發展的典型。不過現在,嵊州一些領帶企業開始準備轉型做“大提花”布料生意,原因是需求端萎縮太厲害。
紹興紡織業人士普遍反映,國外客戶訂單下降幅度超出預期,不少出口企業特別是紡織企業訂單,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下單金額明顯縮水。即便是下單了,要求也非?量獭
紹興縣一家家紡企業的所有者介紹說,在目前的形勢下,一些銷售商為降低商務成本,在物流上實行零庫存。而家紡這樣的生活必需品,又是剛性需求。這兩個因素加起來的結果是,要么不下訂單,要下就是很急,往往要求幾天內完成,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難度非常大,很多時候,都是眼看著難得的訂單被搶走。
“中長期訂單少、中高端消費品訂單少、訂單難執行增多、訂單執行價格下降、生產型企業毛利率下降。”紹興市經貿局經濟運行處處長呂姚峰這樣總結目前企業面臨的困局。
“過去的幾個月,除了市場萎縮,很多企業還拿著價格高峰期進來的原材料運轉,生產成本非常高!眳我Ψ逭f,工業企業在此間受到了雙重的擠壓。據統計,當地企業一季度的虧損面達到近30%。
“關鍵還是產能過大,企業需要轉型升級!闭憬“l展規劃研究院產業規劃處長童相娟說。在她看來,大量低附加值的紡織產品投入到比較集中的市場中,實際上形成了低價、低質的惡性競爭,危機早已伏下。
轉型路漫漫
“轉型談何容易?設貿易公司、鋪銷售渠道都要大量的資金。”上述那位紹興縣家紡企業主說,“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工作非一日之功!
資金是當前企業轉型的一個巨大阻礙。此前幾年,紹興紡織產能迎來一個極速擴張的時期。金融危機后,國際需求萎縮和原材料高企的雙重擠壓,使多數企業的資產大幅縮水,企業的資金鏈極度緊張。
作為產能過剩行業,紡織等傳統行業被銀行打入信貸限制之列。來自當地銀行業的信息顯示,一季度紹興市紡織行業貸款僅新增39.53億元,僅占該市新增貸款的11.62%。
徐志明則分析,紹興當地企業家“坐商”色彩濃重,可能成為轉型的另一難題。由于坐擁國內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市場,又加上過去政府扶持力度大、產銷兩旺,紹興企業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市場拓展和產品創新。
不過在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企業服務部部長金關秀看來,情況已經有了好轉。
他所在的浙江紡院,是一家由政府主導、提供新技術產品開發的公共服務平臺,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面料設計、質量監測、人才培養等服務,擁有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
金關秀介紹,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主動與紡院合作,希望能從產品附加值入手,在萎縮的市場中找到突破。在他看來,產品設計才是國際紡織業金字塔的頂端,做好這一塊,才是當地紡織業的出路。
“金融危機以來,已經有200多家中小企業成為我們的客戶!苯痍P秀說。不過這條路還很漫長,僅紹興縣一地,就有數千家類似的中小企業面臨轉型難題。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