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日前廣東省副省長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一些中小型印花企業,尤其是沒有技術優勢的中小型企業應該倒閉,沒有理由要救,更沒有必要救,讓市場去決定這些企業的命運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國的印花產業在最近幾年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我國的印花產品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印花產業目前境況是:一流設備、二流產品、三流價格。同時還存在印花企業工作環境較差,人才匱乏等問題。
據統計,我國不僅擁有各種類型印花裝備2萬余臺,主要印花設備,輥筒印花機140臺,圓網印花機610臺~650臺,平網印花機600臺~650臺,轉臺、臺板17000臺~17500臺,且該類設備70%來自荷蘭、瑞士、奧地利、意大利、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國內著名廠家。隨著全球產業調整,紡織印染業東移,我國稱“一流設備”是名副其實的。
技術走向市場,市場決定企業,企業需要技術,所以技術是印花企業的生命線,但是如何完善企業技術人員的梯隊建設,如何去適應市場對技術的需求成為了目前擺在眾多印花企業面前最為棘手的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的深化,企業和技術都走向了市場,國家不再負責培養印花技術人才,讓企業自己去通過適應市場對技術的需求來完善自身的技術人員建設,但是現在更多的情況是在這個行業里一般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雇主也沒有提供良好的學習和交流的環境,所以就出現了企業面對眾多訂單但是卻無法生產的情況,技術的落后導致了被市場所拋棄。
雖然我國的印花企業擁有一流的設備,但是我們的印花產品大部分檔次不高,主要以中低檔的二流產品居多。產品雷同、沒有品牌,在國際貿易中,僅以量取勝,薄利銷售,這種狀況使企業得不到應有的效益并減弱了競爭能力,嚴重影響印花產業的發展。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今天,出口銳減,市場經濟最大贏家顯然不是靠低價勞動力成本取勝的,而是憑借科技和資本實力來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開發創新能力。印花產業鏈中印花生產牽涉面廣,工序多,除圖案設汁、制網技術、印坯處理、工藝設汁、操作技術五個主要環節外,在日常生產中要合理選材,并要和上游、下游產業緊密配合,形成一個科學、先進、高效的產業鏈。我們已處在注重品牌的時代,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二流產品只能以低價推銷,或者就是大量積壓,使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內化,從而加劇國內市場的惡性競爭,嚴重威脅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
在目前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大多數的企業在談論的是如何過冬,但是在中山一代部分企業并沒有太多是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他們一直較為重視企業技術人才建設,不斷的苦練內功,他們非常注重對品質的要求,在加工訂單的時候寧愿自己賠錢也不會將質量不過關的產品給客戶,正是這種嚴謹的經營理念讓他們不但沒有遭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反而在這輪經濟危機中迎來了企業擴大發展的良機。隨著擴大內需的政策號召不斷的釋放出更多的需求,我國的印花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這些機遇也面臨著相當的挑戰,就拿李寧和安踏來說,他們對服裝印花工藝的需求已經不比國外品牌差,甚至還要比國外品牌對印花工藝的要求還高,所以誰的技術能夠適應市場對技術的需求,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來源:慧聰絲印特印網 作者:董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