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如果把錢用在國內市場和國內消費者身上,花同樣的成本,產生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中國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日前向記者表示。
盡管比不上“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的振臂一呼應者云集,2008年,備受沖擊的中國紡織業也在海內外消費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達成了“擴大內需就要開拓農村市場”的共識。
農村潛力最大
出口的急劇下降顯然是“紡織下鄉”這個名詞近期頻頻被提及的重要原因。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2009年1月全國重點出口商品量值表統計數據,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共出口152.3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1億美元,同比增幅為-0.65%,出口增速延續了2008年的低迷態勢。
順理成章,擁有8億多人口的農村市場在眾多廠商眼中成為遍布金礦的處女地。中國第一紡織網研究估計,農村市場蘊含了接近8000億元的服裝內銷規模。“我覺得,紡織品服裝內銷最大的潛力市場還是在農村。從2008年數據來看,城鎮居民每年衣著支出在1000元以上,農村卻不到200元,基本上相當于城鎮的1/5左右。”汪前進認為,農村市場大有消費潛力可挖。
渠道仍是最難
有市場并不代表有銷量。對于眾多中國紡織企業來說,建立順暢的銷售渠道仍是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紡織下鄉和出口轉內銷一樣,如果只靠工廠自己的力量,構建銷售渠道的困難一點也不小。”江蘇泰州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小田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已經開始幫一些廠家做內銷的生意。雖然“對這行比較熟”,但他現在最主要的銷售渠道仍是在通過網店零售的同時,尋找前來批發商品的下家,還沒想到好的辦法。
“各個省市應該設立多個類似于食品連鎖店式的紡織服裝生產與批發點,這樣還能降低產品運輸成本。”中國化纖與紡織行業協會特聘專家顧超英建議。
但有“家電下鄉”珠玉在前,業內人士也希望能“好風憑借力”。汪前進就表示:“如果政府能把用于補貼出口退稅的幾十億元拿來進行類似于家電下鄉的紡織品下鄉補貼,效果可能會更直接、更明顯。”
收入決定效果
構想在現實面前駐足不前,也暴露了過去中國紡織業對農村市場缺乏了解。顧超英向記者表示。2009年,我國紡織行業必須針對國內市場各個領域對紡織品的不同需求,開發更加新穎的產品,“去應對城市與鄉村消費者不同的口味”。
她認為不能把紡織下鄉簡單理解為便宜貨下鄉甚至是垃圾貨下鄉,“現在有很多農村消費者,無論是在產品原材料方面,還是式樣和質量等方面,都已經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平安證券研究員區志航提出,刺激內需的政策對我國中高端服裝自主品牌來說有些“不癢不疼”,即使啟動紡織下鄉也難以有太大的效應。“畢竟農民收入實際增長或者衣服消費意愿并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