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繼去年11月汽車、船舶等九大產業振興規劃出爐后,作為后續政策的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又在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準通過,這是牛年行業振興計劃的第一單。這一單上的炫目點是稅收杠桿: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進一步上調至17%的可能性也存在)。另有政策支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這將令整個紡織行業再現增長拐點。
眾所周知,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紡織工業堪稱“工業之母”的常州而言,黑牡丹牛仔布、月夜燈芯絨等中國名牌產品,成為常州現代制造業的亮點,在國際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金融海嘯席卷一體化的全球經濟,“蝴蝶效應”使海外依存度達到30%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紡織產業成為“重災區”;再者,國內貨幣政策的從緊、稅率的調整、物價的上漲……使得傳統紡織產業雪上加霜。2008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8%,增速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8個百分點。我市和全國無異,三分之二的企業虧損或處于虧損邊緣。伴隨主力出口行業萎縮而來的是,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幅緩慢甚至停滯。
我市迎面“蝴蝶”扇動的暴風驟雨,凝心聚力,沖向市場主動出擊,打出一套尋求高手出謀劃策、自主品牌、科技創新、節能降耗的組合拳。在我市黑牡丹限公司等25家企業和單位的共同發起下,2007年2月常州市紡織工業協會正式成立;同年6月,“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與專業市場發展論壇”在常州科教城科技館舉行,論壇探求常州紡織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如何迎難而上。品牌無國界,市場才能無疆界:我市飛洋魚國際服飾有限公司成就了自己的品牌;波仕曼制衣有限公司從襯衣到夾克、西裝、女裝,到主打羽絨服。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我市萬順集團設立創新基金,平均每月開發138只新產品,3天出樣,7天進入銷售市場;旭榮針織印染有限公司憑借研發的優勢,在2007年8月通過了國家紡織信息中心專家組嚴格評核,成為了“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運動休閑針織產品開發中心”,我市擁有了國家級紡織標桿企業。從節能中贏利:我市聲榮紡織公司,堅持科技帶動節能,投入巨資,更新改造紡紗生產線,取得節能、降耗、環保三重效益;迪邦紡織有限公司鼓勵員工在生產過程中能自我創新,發明各種節能降耗的點子,受益匪淺。去年,在減輕企業稅費負擔、上調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等多項利好政策下,從四季度開始,我市紡織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暖,8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45億元,同期增長10%,實現利稅20億元,同期增長3%。
迎面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的春風,我市紡織業必須遵循“五要求”,進一步把常州建設成紡織強市: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對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困難企業給予優惠支持;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產品;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我市規模、技術、產業鏈占優的紡織企業、有品牌和銷售渠道優勢的服裝企業,要主動出擊,爭取國家設立的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等專項資金扶持;并以此拉動產業鏈的相關加工企業,促進就業;要大力支持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在激烈的淘汰中獲得重生,打造全新格局。
來源: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