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對于新增調入《法檢目錄》的紡織服裝產品,質檢總局提供了6個月的過渡期,半年后將認真聽取企業和商會等多方意見,不排除繼續延長過渡期的可能,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甚至可能取消這項新政。”針對日前我國紡織業界反響強烈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2009年)》(以下簡稱《法檢目錄》),國家質檢總局通關業務司司長劉德平正式作出了回應。據悉,在過渡期中,新增調入的商品實施通關口岸隨到隨放制度,不收取任何檢驗費。
1月9日下午,國家質檢總局邀請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商務部外貿司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討進一步推進2009年法檢新政的具體措施。
進出口商會:新政可能增加交貨壓力和出口風險
座談會上,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張錫安表示,最近一段時間,商會陸續收到了國內紡織服裝企業有關法檢新政的電話、郵件和傳真,這些企業的呼聲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此項政策的出臺時間比較倉促,導致元旦后企業出關商品出現排隊現象,有可能延誤通關時間;二是我國紡織出口的利潤空間本就狹窄,在必須執行多種國際商檢標準的同時,這項新政帶來的倉儲等一系列新增成本,相當于出口退稅增加1個百分點的利潤;三是倘若國內企業通過了海關法檢程序,一旦出口訂單在境外出現問題,國內并不能提供法律上的相應保障,而國外目前也不認可這項檢驗;四是由于服裝出口訂單季節性強、交貨期較短,法檢新政勢必延誤通關時間,造成交貨壓力和收貨風險,這對于金融風暴中搶奪出口訂單的國內服裝企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針對上述訴求,張錫安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慎重把握政策的出臺時機,不宜密集出臺令國內企業無法防范的政策措施,同時營造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第二,在出口檢測環節上引入競爭機制,并對國外商檢認可的出口訂單不進行重復檢驗;第三,在紡織品服裝生產的源頭嚴把質量關,例如不斷提升面料、染料等上游產品的安全性能。
據了解,2007年我國共出口紡織品服裝1700億元,其中服裝出口占到60%~70%;在服裝出口中,針織服裝占比超過一半,梭織服裝占比超過40%。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服裝部的胡敏坦言,新的《法檢目錄》幾乎涵蓋了絕大多數針織服裝種類,有的甚至涉及部分企業出口產品的三分之二,“紡織出口利潤本來就很薄,如果出口成本進一步上升,在金融風暴中掙扎的紡織企業真的承擔不起。”
質檢總局:將認真考慮建議維護中國制造形象
“在此次調整中,實際上減少出境監管的紡織品編碼合計214個,而新增納入出境監管的紡織品編碼達到196個,調出和調入的數量基本平衡。”國家質檢總局通關司副司長潘城向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質檢總局還將對《法檢目錄》第61、62章涉及的紡織品實行檢驗檢疫費用降低30%的措施,此舉預計可以減輕國內紡織企業出口成本2億元。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陳熙同表示,為使國內紡織服裝企業能夠更加充分、準確地掌握這項新政,近期總局將針對《法檢目錄》進行詳細解讀。
通過此次座談會,質檢總局、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和商務部等部門基本達成了共識。劉德平表示,質檢總局將認真考慮和研究商會提出的政策建議,今后在政策制訂過程中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和交流,按照環保、安全、衛生和反欺詐的法檢制度目標,共同維護“中國制造”在國際舞臺的良好形象,確保質量安全成為中華民族綜合競爭力的核心體現。
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