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市政策短期看來顯得過于理想化,利率下調、銀根松動,抑或出口退稅率的兩次上調等似乎很難在短時期內扭轉眼下的糟糕市場形勢。現在的根本問題是,難以看到盡頭的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縮水”與外銷為主、產量已足夠多的中國紡織服裝制鞋業正形成一個難以填補的“過剩黑洞”,我們的問題是如何為過剩的服飾類產品尋找到足夠大的消費市場。
以制鞋業為例,現在,我國生產的鞋類產品一年的產量就已經達到一百多億雙,占世界60%多,這意味著,無論男女老少,全球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費2-3雙中國鞋才能消化掉我國鞋業的產能。考慮到各個國家、經濟體眼下存在的市場保護政策,中國產品在全球高端市場上的“失位”,以及不得不面臨生產成本更低地區的競爭,在全球經濟形勢理想的情況下,這都將是個艱難的任務。
而目前,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發達消費市場的“縮水”,這些中國鞋類產品長期來的主要出口市場的突然大幅縮減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中國為數眾多的鞋企陷入無市場、無利潤、無現金流的“三無”尷尬境地。這是難以逆轉的,因為新經濟形勢下市場已無法完全“容納”中國制造,以數量增長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中國紡織服裝鞋業已明顯供過于求。
由此,減稅、利率下調,及部分貸款支持能在多大程度“挽救”那些“突然”市場有限的企業?國家眼下又會在多大程度上給予中國紡織服裝制鞋業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救市”的根本方向在哪?
樂觀的業界人士將更多是一廂情愿。很顯然,政府短期內不大可能做到對整個產業進行扭轉式的“救助”,不會有足夠多的貸款去支持每一個企業,部分利好政策出臺也不會解救所有企業。因為市場總容量的“突然有限”將注定導致更多企業的出局。淘汰賽已經開始,短期內,政府、銀行想救也救不了。因此,只能著眼于長期。
目前,國家出臺的政策,如稅收的減免是建立在企業具備一定業務量的基礎上,貸款則是為那些有利潤的企業準備的,考慮到眼下為數眾多紡織服企虧損、市場縮水的現實,包括增加中小企業貸款額等政策很難根本上“利好”整個產業,甚至,反而有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更大的風險。首先這些企業眼下市場環境中很難真正得到銀行的貸款。其次,即便有了足夠的貸款,在糟糕的市場環境中,這些企業能否如期還款,乃至利息都成問題,進而造成銀行壞賬風險。
因此,現在紡織服裝制鞋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是簡單的資金問題,而是市場的問題,他們需要足夠大的“新興”市場來消化全球發達市場“縮水”而遺留下的可觀庫存,以及獲得進行增長模式變革的空間。從而避免惡劣環境中產業轉型可能出現的企業大范圍倒閉及由此造成的不穩定局面。
在此情況下,更多的人將注意力轉移至國內,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他們希望內需能填補這一空白。由于內需并不是單個企業、單個行業能夠拉動的,他們期待政府出臺一系列拉動內需的“救市”政策,而這,啟動內需市場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來源:中國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