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最近一段時間,國家頻頻出臺政策扶持紡織行業的發展。11月5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出臺。“利好”不僅于此,財政部11月12日宣布,從12月1日起,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上調,這已是年內的第三次上調。11月19日,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政策措施出臺。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國家的政策措施對企業發展有巨大的幫扶作用,作為紡織行業,要真正渡過難關,還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是紡織服裝業的第一生產大國而不是強國,一些關鍵性的生產技術條件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所以市場上一旦出現風吹草動,我們的一些企業就會因缺乏競爭力而面臨嚴峻考驗。
近期,出口歐美市場的企業中,加工貿易等附加值低的企業獲利空間明顯減少,而產品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受到的影響則相對有限。
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拓展內銷市場成為不少出口企業的選擇。真維斯、歐尼邇等多個品牌服裝企業在今年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銷售額依然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長,全國最大的家居服生產基地汕頭今年來也很少出現企業倒閉。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企業早已開始從加工型轉向品牌型,并及早及時轉向拓展內銷市場。
當然,外加工和做品牌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內銷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因此企業應圍繞自主設計和自主品牌建設全力突破。杜鈺洲說,對于加工型企業來說,在加工過程中,應該深入研究如何將品質提升到精益求精的高度,并且要學習國外品牌的管理經驗,做更多的積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