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30年,經過10950天漫長而艱辛的一次次蛻變。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成為了產業價值的體現,同時市場功能質的變化,也為市場贏得了發展與聚變的良機。
30年過去了,傳統的市場正在被展示、電子商務等新的功能所充實,變成為產業服務的綜合服務提供商、組織訂單、組織面料研發、組織中小企業滿足訂單的生產,成了紡織產業鏈條上很重要的組織者。
“1979年,武漢市委、市政府沖破阻力,在全國率先采取免除稅收、管理費等優惠政策,吸引商戶到漢正街經營小商品;并一舉突破國營商業獨家批發體制,允許個體經濟從事批發業務;同時敞開市場大門,放開手腳讓國營、集體、個體及外地客商同臺競爭。隨后,個體老板在漢正街做生意還突破了當時的六大禁區:即允許價格自由浮動,允許長途販運,允許批量銷售,允許聯合經營,允許投資辦廠辦店,允許自產自銷。漢正街就冒出一大批‘扣子大王’、‘皮鞋大王’,在當時‘萬元戶’稀少的年代,個個錢財都在幾十萬元以上!
今天讀起來,以上這些不過是一段歷史,但當時這卻是爆炸性新聞,在國內外產生了轟動性效應,人們在驚訝的同時,也激起了創業的夢想。
如今已經是兩家服裝專業市場總經理的曾群海,就是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帶著一顆渴望冒險的心,從湖北的一家紡織工廠走上“馬路”,成為中國市場大軍中的一員,“1980年9月份,在漢正街學了些做買賣的方法后,我到了北京,然后去廣州批了些日本進口的絲綢花布料,小些的10塊錢一斤,大的15元左右,顏色、品種特別多,到北京后,幾天就賣光了,當時和平里的馬路邊就是市場,每天交2毛錢管理費3毛錢的稅!
從1978年開始,有多少位“曾群海”,在中國很多條馬路上開始了自己的淘“金”之旅;在十一屆三中中全會的推動下,有多少個服裝專業市場伴隨著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走進人們的生活,還有多少個專業市場,隨著城市的規劃悄然謝幕。30年來,在拆了建、建了拆的過程中,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經歷了從內到外、由表及里的蛻變過程。而變的方向與動力來自于中國消費需求及產業發展的不斷升級。
當小商販成長為企業家:專業市場成了中國特色的流通渠道
不論是打出“財富流金地”的常熟中國服裝城、被稱為“品牌孵化器”的虎門服裝城,還是與西湖一起成為杭州名牌的四季青服裝市場,中國紡織服裝市場30年來在繁榮地方經濟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成就了中國特色的流通渠道,而支撐這些專業市場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流通環節的中堅力量的是眾多默默無聞的經營商戶。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后,馬路市場上的“小販”迅速被“倒爺”這個時代名詞所代替。在鋼絲折疊床與手推車上掀起了一股股潮流,成就了“倒爺”這個詞,也讓這一稱謂當仁不讓的成為那個時代的標簽之一。
“倒爺”的出現,使得專業市場的雛形更加明朗,也促成了產地市場與集散市場的區分。他們沿著火車鐵軌及長途公路,描述出發散型的基礎射線。那時,花襯衫、喇叭褲等各種時尚流行品,就被活躍在各地的服裝“倒爺”們,用大包與編織袋,手提肩扛,從沿!暗埂钡絻汝懀瑥哪戏健暗埂钡奖狈,從國內“倒”到海外,從海外“倒”回國內。
“那時候,整個中國都是絕對的賣方市場,老百姓基本上是我們上什么買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從福建進了一萬條牛仔褲,一天就搶完了。”這個場景一直留存在曾群海的記憶中。而當年西單簡陋的市場中掛起的一片黃裙子構成的獨特風景,也讓一個城市在一個季節里陷入到難以阻擋的黃裙子潮流中。
在廣東、江蘇、福建、浙江,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無數平凡的“倒爺”、“小販”們忙忙碌碌,在“倒”中改變著自己及家庭的命運,改變著專業市場前進的軌跡,改變著自己生活城鎮的個性發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各地開始注重城市環境整治,一些低檔次的馬路市場被逐漸撤消。其中,北京市政府從1995年開始就提出“退路進廳,還路于民”的政策。取締了路邊市場、河邊市場和墻邊市場等一批三邊市場。如今北京重要的服裝流通市場群動物園與木樨園在此時開始形成。
市場放開了,政府也開始表示支持,做服裝生意的人開始經歷著從臨時攤、大棚市場里的固定攤到大廳市場柜臺的過程。從小商販到倒爺再到“個體戶”,成為這些市場經營者身份的轉變。這些小商販、倒爺們也用自己的汗水與淚水,拉動著專業市場從舊模式向新模式過渡。
在即將進入新世紀的時候,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激活了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大型商城拔地而起,商家則是應著“招商”呼喚,大踏步進入“商城式”經營模式,專業批發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商戶的經營模式也逐漸有了新的改觀。一方面是必須要適應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另一方面,要跟上服裝行業的發展速度。
當代理制成為服裝企業渠道建設的新方式后,市場內的經營戶,也面臨著個體戶向代理商身份的轉變,而市場平臺的逐步完善,與市場方的引導,商戶自建品牌,公司化經營,做起品牌商的也不在少數。
幾匹布、幾件衣服組成的小攤,30年后發展成為在商廈中用鼠標來接發訂單,商戶們敏銳的捕捉著市場變化,隨時調整著自己的經營模式,也改變著自己的地位,而專業市場跟隨商戶經營意識的轉變,向新型專業市場轉變,以適應產業和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從強調硬件條件的完善,到注重軟件環境的打造,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升級版本。
當軟功夫取代硬道理:專業市場“版本”升級有了新目標
2000年之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面臨著更強的國際化、體系化、智能化、功能化的發展需求。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大型專業市場紛紛通過二次創業,適應新需求,謀求新發展。而實現二次創業的第一步,似乎總與升級脫不了干系。
“現代化、多功能、復合型、地標性建筑;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國際化標準投建……”以上這些詞,在近兩年專業市場宣傳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軟硬件升級,已經是現代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打造核心競爭力,應對激烈競爭的基本條件。新市場以此為修建標準,老市場也毫不吝嗇的投入巨資,翻新改造,都試圖為經營商戶與往來客商創造一個舒適、便捷的交易環境,為市場增加競爭籌碼。
在上海七浦路,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被聯富商業廣場時尚的建筑設計、華美的內部裝飾、現代化一流的設施所打動。面對很多人提出的疑問––作為一個服裝專業市場有必要花重金投在建筑物業裝飾上嗎?聯富領導的回答是:“完全必要!非常值得!因為我們對現代主題專業市場有獨自的解悟。”
當專業市場走向成熟的時候,像聯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同一個商圈內,各個專業市場比鄰而建,地標性建筑,已經成為最直觀的第一特色和吸引客流的首要看點。同時,在環保、綠色等現代主題的需求下,專業市場在規劃中,同樣不惜力氣,在環境規劃、景觀設計、環保節能等方面深入研究,試圖營造一個現代化專業市場新形象。
在國內國際都擁有較高知名度的紡織品專業市場––浙江紹興中國輕紡城,投資30億元進行著升級改造工程。其中,斥資12億元打造的聯合市場是一個極具現代風格的新生代市場,其設計充分吸收了國際大型商業中心的先進理念,按照現代商貿需求的模式進行建造。當時間的指針定格在2008年時,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中進行交易的買賣雙方,對于市場中的主題公園、巨大采光天穹、街道式的店鋪布局、專業的T臺展示間、多功能廳等空間設計早就熟視無睹,而曾經簡陋的“大棚”,與代表上世紀建筑特色人潮涌動的“大樓”早就成為塵封的記憶。
雖然專業市場硬件的提升已經是近兩年的主旋律。但改善和提高交通、倉儲、運輸、安全等硬件設施依然是伴隨專業市場未來的主要工作。
在2004年左右,商業地產的介入使紡織服裝市場規模之戰越演越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說硬件的較量考驗的是資金實力,那么軟件的較量則決定了一個市場到底能走多遠。硬件是一目了然的競爭資本,但軟件則是無形的武器,同時也是專業市場質變的主要標志。注重修煉軟功夫,是現代專業市場管理者必備的新功課。
提到“軟”實力,最直觀的印象是新型專業市場的信息化建設。新型專業市場作為服務提供商,解決信息交流是一個關鍵點。雖然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市場調查,目前只有8%的市場開展了電子商務,應用的比例相對較低,但伴隨著新型專業市場“軟件”升級的進程,這一數字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同時,軟件升級還體現在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創新上,北京百榮世貿商城的成功已被業界廣泛借鑒,新世界國際也形成了規模更大的ShoppingMall,以及打造高檔商場式零售批發市場的理念。剛剛開業不久的常熟天虹服裝城,在深入的調研商圈現狀與市場需求后,推出商務型市場的準確定位。
廣東白馬也打出了“創新發展”的旗幟,欲將白馬服裝市場打造成高層次新型國際化的服裝交易信息平臺。有著13年經營歷史的廣州白馬,算得上是廣州服裝流通行業的先驅。面對廣州、廣東乃至全國各地眾多的“后起之秀”帶來的競爭壓力,白馬開始從單一的交易平臺提升為融信息交流、貿易洽談、流行趨勢發布、品牌匯集的綜合平臺,整合多元的資源,謀求專業市場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商戶的共贏。
在軟硬件的升級中,紡織服裝市場也時刻關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進行著不斷的自我調整。
當消費時代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專業市場有了詳細的“分工”
從整體上看,2002年以后,中國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開始出現兩大發展趨勢。一是“一站式”這樣的字眼開始被頻繁提及,也就是打造“大而全”的、具備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的大市場。
一批老的專業市場在升級改造的過程中,由原先的只經營服裝服飾品類、小商品等品類,開始經營其他更細分、更廣泛的產品品類。例如,2003年,五愛集團在原有經營品種基礎上,又開發建設了面積為7.2萬平方米的內衣、襪子、毛線城。2005年,針對消費市場上家紡、配飾等產業相繼升溫的現象,五愛集團又建設了面積為10.3萬平方米的床品布藝、箱包鞋帽城。
而服裝專業市場中的新勢力,無錫新世界國際也是大力提倡“一站式”采購模式。這種模式把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上所有環節的產品都集中在一起,以方便采購者采購。
另一大發展趨勢就是市場細分。最明顯的一個體現,就是在某地的某一個商圈內,各專業市場的定位細分,所有的市場集中在一起,形成互補效應,共同發展。這一趨勢,在北京動物園、上海七浦路都體現得格外明顯,在北京有以消化訂單剩余產品、追求實際的聚龍外貿服裝市場與新天樂的追求時尚的個性服裝市場相呼應;在上海有新七浦女裝精品市場與聯富綜合市場對應,而專業的童裝市場更是充分細分著不同客戶端的需求。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在經歷了第二階段的高速發展,面對著今天中國的社會財富急劇積累,人均GDP持續增加,內銷市場持續旺盛,居民購買力持續上升。以此為基礎,服裝市場的品牌化消費時代、多元化消費時代均開始到來,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作用也有了詳細的“分工”。
有的市場成為了品牌的孵化器,比如說虎門“富民”、常熟服裝城、杭州四季青,也有的市場要擔當起服裝企業的“清倉器”功能。于是尾貨市場成為了熱門詞。
但不論表面的“分工”如何,但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的紡織服裝市場經歷了三個明顯的“版本衍進”過程,今天呈現出來的全新服裝專業市場已是最新升級版本,它是商業物流服務中樞平臺,也是新型的商業流通環節的集群服務行業,經歷了由簡單的產品提供商(商業地產的場地提供者)到現代的服務提供商(提供商業流通解決方案與服務體系)的提升進程。正在向集展覽展示、倉儲物流、咨詢發布、信息交流、貿易洽談等功能為一體的立體經營模式整合,向新型交易平臺邁進。
新型專業市場是指按照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實際要求,規劃和建設先進的硬件設施,制定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所形成的全新業態。不僅如此,從市場分布情況來看,30年來,專業市場在逐步的位移中,構建新的布局。
競爭從沿海到內陸:專業市場新版圖呈現網狀格局
早在2005年,就有專家預測,近年來,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將開始波瀾壯闊的大變局?此乒倘艚饻呐f格局正在消解,新版圖正在凝固成型。而2006年至2008年,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投資的變化,更讓新版圖一點一點得以浮現。
從2006年開始,雖然東南沿海省市依然是專業市場投資重點,但新的產業布局正瞄向中西部地區。從點到線,最終延伸至密集網絡分布,專業市場通過“位移”,正式與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提升緊密相連。
從近幾年新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區域分布來看,江蘇、北京、山東新增市場數量居前列。另外,安徽合肥、河南鄭州、遼寧沈陽等中部城市也表現了新生市場的活力。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市場投資的加大,單體市場數量增加,新商圈逐漸形成,專業市場的區域輻射能力正在逐漸縮小。曾經的九省通衢現象,由于交通、物流、網絡等外部因素的增強,勢必會成為歷史。集散型市場雖然在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起到過關鍵的中轉作用,如今也因為競爭環境的變遷而不得不發生改變。這些變化,在中部、東北及西南等城市表現得日益明顯。
由香港萬事德投資集團投資近6億元人民幣,在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配合下,歷時八年,在成都建成的一個現代化的,輻射西南、西北的超大型專業服裝批發集散市場––九龍廣場。被譽為“西部服裝第一城”。與重慶朝天門市場一同,為西南服裝產業提升與消費促動貢獻力量,也使得網狀圖的覆蓋范圍近一步加大。
從最新的市場分布情況看,江蘇省已經獨占鰲頭,一年內新增8家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其占地面積也是在全國新增市場中高達41%。
長期以來,江蘇紡織工業歷史悠久,規模較大,配套齊全,產業鏈完整,市場競爭力較強。近年,借助長三角地區飛速發展的區域優勢,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的資本、技術、產品開發、生產呈現向江蘇這一紡織重地集聚的新變化。
無錫新世界國際紡織服裝城、湖塘紡織城、嘉興·南方中國紡織城等都選擇了緊緊依靠優勢的產業資源、地緣優勢成為近年江蘇省專業市場的亮點之作。
而紡織服裝最大的消費基地之一東三省區域,近年來,除了舊體市場的升級改造外,新市場的加盟,更將窗口開向東歐及日韓。同時,隨著五愛三期工程、五愛深港客貨總站、五聯商廈的啟動,宣布了經過20多年不斷建設和發展五愛市場已經開始由市場向商貿區的提升和轉變,五愛商貿區的建設已經拉開序幕。東北三省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數量的增加,打破了三省合一的傳統觀念,吉林、遼寧、黑龍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商貿優勢與龍頭市場。
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使得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積極有效地調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資源為行業服務。將給整個紡織服裝產業帶來新的變化。杜鈺洲會長曾經提到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是產業提升必須要抓的環節,它是產業資本化,企業社會化的必然環節。因此,關注及引導專業市場順勢“位移”,將清晰的透析整個紡織服裝產業的變化與發展。
30年,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步入了飛速發展的輪盤中。30年,有無數令人驚嘆的創業故事,在專業市場中上演,在這其中,專業市場培育了大批的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成為我國紡織產業重要的“品牌孵化器”,也成為聚集財富、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效率的“頂梁柱”。
來源:服裝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