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一項皆在提高出口服裝面料生態安全的pH值測試將于明年2月正式執行,就紡企眾多的紹興地區而言,這項有針對性的地方“責眾”政策,能否順利實施是項挑戰。此前多年,各地檢驗檢疫部門在對出口服裝、面料樣品進行抽檢時發現,pH值超標時有發生,從而導致服裝出口延誤事件。
類似情況同樣在紹興出現。近日,紹興市檢驗檢疫局就針對今年服裝普查檢測結果和平時數據積累分析發現,出口的服裝面料pH值檢測不合格率較高。該局相關負責人稱,“出口服裝面料加測pH值很有必要。”
pH值成出口必檢項目
僅在1個月前,紹興市檢驗檢疫局上虞辦事處在對轄區內出口服裝企業進行安全衛生項目抽樣檢測,結果發現49份樣品中有44份pH值超標。浙江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官方網站一文就此發出“預警”,“pH值超標現象嚴重,應引起高度警惕。”一業內人士表示,pH值是指面料中殘留的酸堿含量,一般要求都在中性范圍。由于人體皮膚的表面呈弱酸性,這樣有利于防止病菌的侵入,如果服裝中的酸堿度超標,就會使人體皮膚的免疫力降低。一個直觀的表現是,部分皮膚敏感的群體,如果穿著pH值超標的服裝,會引起皮膚紅腫或者瘙癢而導致身體不適,這個僅對少數“身體不適”人群才會出現的生理異樣,并未引起大部分進口國對服裝pH值的強勢監管,這使得部分國內紡織企業游離于抽檢制度之外。但這種現象將在紹興得以改變。11月20日,紹興檢驗檢疫局發布《關于對紹興地區出口服裝面料加做pH值測試的預備通知》,此舉意味著紹興紡企業正式進入“需檢測的出口服裝批中加測pH值”準備期。歷時5個月準備期和緩沖期之后,明年4月1日,這項措施將在紹興地區強制實施。
業內人士介紹,此次pH值測試對象為需檢測的出口服裝批(攔截批),具體按照非直接接觸皮膚產品檢測標準執行,pH值標準為4—9。此舉意味著,今后紹興的紡織服裝企業要出口服裝面料,如果pH值檢測不合格,將面臨不能出口的尷尬。與其他地方相異的是,明年,紹興檢驗檢疫部門不再對相對安全的PCP(五氯苯酚)指標測試,理由是多數出口服裝面料已達到此標準,PCP檢出率較低。
國內pH值測試成常態
就紡織品安全問題而言,早在1987年,我國就制定了紡織品pH值試驗方法標準,和甲醛檢測成為紡織品的常規檢驗項目。
2005年1月1日,《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取代《紡織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成為國家紡織品新的強制標準,該條例中,水萃取液的pH值標準再次被規范,即服裝面料非直接與皮膚接觸pH值標準為4—9,直接與皮膚接觸的服裝面料pH值標準要求相對更高,為4—7.5。這項“兼顧”pH值強制檢測的國內措施,使得眾多紡企“自覺”遵守其中。來自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消息,在過去的第三季度,共抽查溫州、寧波、金華、紹興等地125家企業的125批次襪子產品(不涉及出口產品),綜合合格率為96.3%,批次合格率84%。
同樣在肩負出口重任的廣東惠州地區,對出口服裝pH值檢測僅停留在“抽檢”層面。今年以來,抽檢pH值超標數據一度達到87.9%,“強檢”與“抽檢”之間,兩者效果不言而喻。
為綠色紡織品指明方向
地處紹興濱江工業區的浙江寶紡印染有限公司盡管此次不在“強制執行出口pH值標準”范圍之列,但日漸成熟的綠色紡織品安全問題,任何官方細微的動作,都會引起這家專營非洲市場的紡企關注。該公司辦公室副主任陳中東表示,pH值標準強制執行,對出口紡織企業而言是必然的,目前來看,已經有很多國外客戶對pH值標準提出具體要求。在他的印象中,他們公司出口北非的全棉真蠟印花布,pH值大多在4—9之間。
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金關秀表示,這是綠色消費的一個積極信號,該標準為企業生產綠色紡織品指出了努力方向,同時有助于企業對紡織品安全性的深刻理解,打破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一個細節是,平時不被常人提及的紹興市檢驗檢疫局官方網站,在“出口服裝面料加測pH值預備通知”消息一出之后,點擊迅速超過300余次,為歷條信息最多,其背后,聚焦著紹興地區眾多紡企對新政關注的眼神。
來源:華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