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人類在很早以前就了解到,在大自然中存在一些可自行發光的物質。如早在公元450年,我國《后漢書》中提到所謂的“發光壁”,我國民間流傳的“夜明珠”。又例如唐代詩人王翰寫的著名《涼州曲》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這里所說的夜光杯就是人們對自然界這種物質自行發光現象的認識,此后歷代王朝都有過夜明珠的記載。人們設法利用自發光材料對紡織品進行印花,產生的動態印花效應是十分迷人的。隨著人們生活需求的多樣化,對服飾的追求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夜光印花開始在毛皮服裝使用,而且應用范圍日漸擴大。
一、自發光材料的發光原理
我們從物理學中了解到光是一種具有一定能量的電磁波。波長不同,顏色就不同,光的吸收與發射實質上是它的原子體系不同能量(能級)躍遷的結果。當光照射一物質時,一定能量的光被原子吸收,原子核外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被激發,電子從較低的能級躍遷至較高的能級,此時的原子呈激發狀態(或稱之為受激吸收)。處在此狀態的原子很不穩定,因原子內部碰撞及其矛盾,會躍遷至較低的能級,當電子從高能態返回低能態時放出一個光子,產生發光。這個光子與外來光子具有共性,即頻率相同,被稱為受激發射。根據有關測定,發光體發光的波長大于激發光的波長。
夜光印花材料是依據光致發光原理而進行研制的。在各種形式能量激發下能發光的物質叫做發光材料,如在紫外光、可見光以及紅外光激發而發光的材料叫做光致發光材料。激發光源一般是日光及人工燈光,雖然發光時間不等,但安全實用。這種光致發光材料在沒有外界光源的黑暗條件下發光,它的發光時間稱為余輝。根據余輝的不同,又可分為長余輝發光材料、燈用發光材料和多光子發光材料。長余輝發光材料是一類吸收了激發光能并儲存起來,光激發停止后,再把儲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慢慢釋放出來,并可持續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的發光材料。這種吸收光一發光一儲存一再發光,并可無限重復的過程和蓄電池充電一放電一再充電一再放電的反復重復相似,所以有人建議把這種長余輝發光材料稱為蓄光型發光材料。新型蓄光發光材料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現在廣泛應用于建筑裝飾、交通運輸、軍事設施、消防安全、日用生活品等領域。
二、夜光印花漿的成分及調
配要想將光致發光材料用于皮毛上印制成花紋,就必須解決夜光印花漿在皮毛上的結合問題,并且自身穩定性良好,能形成均勻一體花型圖案。夜光印花漿是以光致(蓄光)發光材料為主體的漿料,其他的組分如粘合劑、糊料以及配套添加的助劑均不應有影響發光材料發光的作用,發光材料也不得影響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安全。為此對發光材料、糊料、粘合劑及助劑的選擇應按如下進行:
1、發光材料
夜光印花目前是以光敏(蓄光)發光材料為主,當前可根據余輝時間的長短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傳統型發光材料;二是余輝時間較短的硫化物復合材料。硫化物復合材料主要是高純度的硫化鋅或硫化鎂中摻入銅和鈷、或者銅和錳,摻入銅能增加發射光譜的波長寬度,而摻入鈷可延長余輝時間,增強蓄光能力。各種不同發光材料的余輝時間和發光顏色都是有重要實用價值的參數。
如:發綠光的都是ZnS:Cu、Co的組合,有綠SL、綠BGDL、綠GL、起絨綠GR,余輝時間除綠sL為0.5s外均為15—20 min;發紅光材料是ZnS:Cu、Mn的組合,有紅GDL、起絨紅GR,余輝時問均為15~20 min。發黃光材料有ZnS:Cu、Co,ZnS:Cu、Mn組合,有黃PL、黃TL、起絨黃PR,余輝時間均為l5~20 min。發藍光材料為(MgSrO)S:Cu、Pb組合,有藍QL,余輝時間200 min。人們希望開發出余輝時間更長的發光材料,大連路明發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出了以稀土代替堿土金屬的發光材料,余輝有更大提高,如Y202s:Eu、Ln是近年來開發出的一種余輝時間可達300 min的新型紅光材料。新型稀土金屬鹽自發光材料,主要由稀土離子激活的堿土金屬鋁酸鹽等無機氧化物的復合體組成,具有不規則的無機晶體結構,是一種無毒、無揮發、無放射性,對人與其他生物安全的發光材料。對陽光、紫外光以及熒光均有良好的吸收性能。最大優點是發光亮度和余輝時間均比前述的傳統ZnS型發光材料高出10~30倍左右,而且光照射強度越高,它的發光也越亮。為了防止該材料在日光和大氣條件下變質,一般以硅酸鉀包覆膜進行外層保護。通常,印花時使用發光材料不能太細,發光顆粒越細發光效果就會越差,當顆粒細小至5 nm以下就不會發光了。